1.農村社會階層分化速度快、但新舊階層處在不穩定狀態。我國農村社會正處於工業化發展的初中期,農村正在進行著重大的結構性變動,無論是產業結構、所有製結構,還是人口結構、就業結構都在發生全新的變化。中國農村的這種高速度的變動,並不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現象,在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農村可能麵臨著更大的社會分化,這個特點反映到社會成員的構成上,就是農村中各階層都還處在不穩定的狀態。
目前,農村仍有至少12000萬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沒有就業機會的情況下,他們有的還會以流動民工的形式加入到民工潮中去,預計離土離鄉的流動民工每年將增加1000萬。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會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產業化程度將不斷提高,為農民職業分化創造更多的條件。
承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遷,進入到90年代中期後,中國城鄉政治經濟體製改革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我們還麵臨著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國有企業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國經濟間的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依存關係不斷加深。這對中國農村老百姓來說,他們將要麵對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社會,各階層的分化狀態是極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會導致農民流動性增強。
2.在階層分化過程中農民潛在利益要求明朗化,但組織化程度很低。農村的發展,改變了中國農村是單一的農業經濟,鄉鎮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行業都獲得了發展。但是由於各地區的區位、經濟、交通條件等不同,帶來各地區乃至各行業之間的利益和分配的差異;不同階層由於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利益的不同,獲得利益的方式不同,對各項政策、製度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各利益群體,逐漸或正在為不同的利益要求而產生摩擦。但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空前弱化,農村社會成員處於放任自流狀態,組織程度很低,分散的非組織化的農民是沒有競爭力的弱勢群體。在社會交往和市場競爭中經常處於被動的不利地位,也是農民的利益容易遭受侵害的原因之一。
3.在階層分化過程中農民總體收入增加,但差距擴大。在農村階層分化過程中,一部分人富裕起來了,農民總體收入也增加了。但應該看到,大多數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增收困難,而且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各地區農民家庭的經濟發展均出現了向兩極發展的趨勢。農村內部的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從1978年的0.21上升至1995年的0.34,全國農村居民純收入差距在逐年擴大。一是省際間農民純收入在擴大,不同省之間最高最低的差距1980年為1:2.79,1996年擴大到1:4.4.二是中東西部三大地帶農村居民純收入差距擴大,1980年東西部地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差距為47元,1996年擴大為1505元。三是同一地區不同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另一方麵有些人還無法解決溫飽,失業、生活失去保障。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應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