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村社會分化及其原因(2 / 3)

3.文化因素是農村社會分化的內部動力。農村社會的分化還依賴於文化的變革和農民觀念的更新,傳統文化下的農民安土重遷、以農為本、小富即安,缺乏進取精神,既沒有流動的願望,也沒有改變身份的動機。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農民的觀念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農村社會的分化正是那些多種多樣需求的反應。農民觀念的變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商品經濟觀念取代農本觀念。商品經濟中的各經濟主體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商品經濟要求等價交換,要求個人的價值和潛能在不影響他人發展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中國農村在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後,人們過去那種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觀念正逐漸消失,被商品經濟觀念所取代。農民在生產和經營上有了自主權,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和社會的需求去生產,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而一切經濟規律均遵從價值規律,農民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為獨立經營主體,傳統的以生產為中心的觀念正在轉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觀念。商品經濟觀念滲透在農村的每一個角落,推動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向縱深發展。

(2)流動遷徙觀念取代安土重遷觀念。傳統農民的思想觀念是保守僵化的。他們守著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外出謀生。認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村政策的不斷調整,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出現,人們的思想開始從封閉向開放轉變,現代農民越來越不“安分”,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識和一技之長的青年人,他們樹立了出去闖世界的觀念,流動遷移不再是什麼可怕的事,正因為如此,大規模高速度的社會流動出現,使得農村社會分化日益明顯。

(3)致富觀念取代固步自封的安貧觀念。過去,在越窮越光榮的錯誤觀念影響下,農民談富色變,安貧樂道。改革開放以後,中央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於是在政策的允許下,一部分農民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首先富了起來,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隨之改變,不再是“窮光榮,富可恥”了。普遍的趨富心理,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原有的固步自封、安貧的觀念,為他們進一步的追求提供了動力。

(4)競爭意識增強。競爭意識是一個現代品質,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傳統的農民以親情作為互動的手段,看重的是鄉友親屬關係,缺乏競爭意識。商品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影響著人們的交往、互動方式。農民的現代化理念和進取精神喚醒了農民的競爭意識,在生產、銷售、生活、技術等方麵的競爭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一步分化。

(二)農村社會分化的特點

農村社會分化,使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不同於傳統的新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及職業結構,而社會結構的改變,無疑使作為主體的農民的等級和差別越來越大,從而使側重於農村社會分工即職業不同而帶來了不同的社會分層,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社會群體和利益衝突。從1978年改革伊始,到現在短短的20多年的時間內,農村分化的速度和規模是前所未有的。純農業人口大約減少到農村總人口的40%~50%,而農民人口占80%的說法已經成為曆史。在這個分化的群體中,大約有1.2億人轉移出來成為比較穩定的鄉鎮企業職工。有2000萬人從事販賣、運輸、建築包工、商飲服務活動;大約在3000萬人分化出來搞多種經營,他們養豬、養雞、種菇、養蟹蝦、種大棚等;大約有1.5億人流入城市從事打工、經商、服務、建築以及自由職業;有些人分化出來專門從事某種專業加工,如編織、皮裝、鞋襪、手工藝品的加工;大約有1000萬人在鄉村從事行政和經營管理工作;大約有幾百萬人當上了私營企業主和股份化的民營企業主;大約還有300萬~400萬人分化出來當上了農村教師;還有一部分人成為了農村的自由職業者,如鄉村醫生、吹鼓手、各種工匠、信息員、中介人等。當代農村職業結構變化和農民的分化集中體現了三個特點,即兼業化、多樣化和層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