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傳統生育觀念和生育製度的影響。傳統的中國社會有著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與家庭生育和撫育後代的生育製度。傳統的中國家庭製度是父係單係製,這種製度的核心是在血緣追溯和財產繼承上的男子中心製,子女的姓氏隻能隨父,家庭財產隻有男子才有權繼承。有兒子就意味著香火的不斷,死後生命的延續。“父母生之,續莫大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生育觀念,使人們把生兒子當成第一要緊的事,做妻子的如果沒有生育或隻生女兒,就會感到愧疚,她會支持丈夫續娶,達到生育兒子、延續祖宗血脈的目的。這樣的生育觀念,保證了以男子血緣為基礎的家族的綿延。而且,傳統社會基本上不承擔為下一代的成長提供服務的功能,家庭和家族是首要的生育團體和撫育團體。費孝通曾指出:“人類的幼年需要依賴成人的保護和供養的時期特別長,這是形成家庭的一個主要因素,家庭就是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護和供養而造下的文化設備。”家庭是個人生存的基礎性群體,可是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和社會保護作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單個家庭保護後代是難以勝任的,於是不得不依靠更為強大的群體——家族來保護,這樣就使得個體從小便必須接受族化教育,遵守家族規範,強化了個人對村落家族的依附性。另外,生育行為不僅僅意味著繁衍後代,它還是勞動力的再生產。在生產工具非常原始,基本上靠人力征服自然獲取生存資源的超密集型小農生產條件下,人丁興旺,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能夠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於是人們樂意生育更多的兒子。這就保證了家族後繼不乏人,能夠經久不衰。隻要傳統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製度不發生變化,村落家族就會存在下去,其文化也會存在下去。
(三)中國農村村落文化的變遷
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國村落文化,雖經幾千年的發展,但變化甚微。近代以來,傳統的村落文化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中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村落文化賴以存在的經濟、政治、思想條件都發生了變動。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介入,中國經濟中新的發展因素的出現,開始動搖了村落文化的基礎。村落文化中出現了異化因素,但其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更沒有被瓦解。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變化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其賴以存在的基本土地製度——封建土地所有製。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隻要封建土地製度不動搖,村落文化就有深厚的土壤。對此形成根本性衝擊的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後,在其發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乃至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實施的以土地製度變革為核心的一係列農村社會政策。這些政策改變了農村的封建土地所有製,動搖了村落文化的根基,完成了國家政權體係在農村社會的重建工作,打通了國家政權與基層社會的聯係,傳播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從而為村落文化的變遷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傳統村落文化經過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開放等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王滬寧認為,中國農村村落文化發生了下述十個方麵的轉變:①村落家族共同體的人際關係依然是血緣型的,但血緣關係的社會意義已經基本喪失,不再構成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正式依據,以社會關係為依據的新的地位係統已緣形成;②地緣關係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聚居性與一定程度的流動性和雜居性並存,人口的流動性正在擴展;③按血緣等級劃分的社會等級已不再成為正式的體製,人們的社會地位由社會體製和法律賦予,明顯的不可逾越的等級製度已經被打破,血緣等級成為某種潛在的因素,時而有作用,時而沒有作用;④社會的法律規範和政治規範堅定地滲入到村落家族共同體內,傳統的禮俗在大多數場合降低到次要的地位,法理的因素在鄉村生活中明顯上升;⑤人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單一的農田勞作的勞動方式,在農耕為主以外,副業和鄉鎮工業、商業等等已成為生產活動的不可忽略的部分,這些活動改變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和勞動方式;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體製的調控,生產的富餘越來越多;⑦村落家族共同體的封閉性也被從兩個方麵打破了,一是村落家族共同體內部力量的積蘊,如生產力的發展、農耕性的改變、富餘交易的需要、觀念的變化,衝破了原先封閉的格局,二是社會環境的衝擊,如社會體製的建立、法律規範的普及、大眾傳播的功能、政治領導的貫徹、經濟力量的延伸,突破了原先的封閉格局;⑧長期的穩定性也由上述種種原因發生變化,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人們不斷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⑨社會體製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滲透進村落家族共同體,建立了廣泛的基層組織,大秩序——社會秩序占據統治地位;⑩社會體製承擔了原先由村落家族共同體承擔的一些基本功能,並且比村落家族共同體更好更有力地執行了這些基本功能,村落家族共同體執行這些功能的外部條件已被社會變革剔除了。村落家族還執行一定的功能,但已不是主休功能。他的這種分析基本上反映了村落文化變遷的特點。
農村村落文化的變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社會轉型期,社會中所發生的社會規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的變化,容易帶來農民新舊觀念的衝突,造成文化、觀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因此,加強對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第七章 農村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