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農村喪葬方式。喪葬方式是安葬死者的整套活動形式。由於地理環境、曆史傳統和宗教意識的相異,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傳統喪葬方式不完全一樣,這樣傳統喪葬方式也必然會影響到當代農民的喪葬儀式。就我國農村而言,往昔有天葬、野葬、樹葬、水葬、懸棺葬、火葬、土葬等多種類型流行於不同民族的農民之中。天葬亦稱鳥葬,是把屍體送往山間葬場肢解,以喂鷲鷹的一種葬法。野葬是把屍體放在荒郊野外,任憑野獸吃掉。樹葬是用棺材入殮或樺樹皮包裹屍體,然後在樹林裏選擇幾棵大樹為樁,高架橫木,任其腐爛。水葬是將屍體丟在河裏任水衝走。懸棺葬是把棺材置於懸崖絕壁之上。火葬是用火焚化屍體。土葬是將屍體埋入土中,它是我國農村主要的喪葬方式。土葬要占用不少的土地和浪費大量的木材。據粗略估算,我國農村每年土葬三四百萬具屍體,墳丘占地三四萬畝,棺用木材100多萬立方米。特別是人多地少、木材缺乏的地區,此問題顯得尤為嚴重。因此,在農村要大力推行殯葬改革,變土葬為火葬,這樣既節省耕地、木材,又會減輕農民負擔,還會減少疫病傳染。
農民對於喪葬是有一係列的講究和儀式的。在廣大的漢族地區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如果人是在外麵死的,那麼屍體便不能抬入村內,而隻能停屍於村外。把屍體抬進村就是“鬼進村”,這對全村人都是有冒犯。因此,有些老人得了重病,持即使死了也要死在家裏的想法,不願意到醫院住院治療,怕死在醫院裏,再也不能進村。關於喪葬儀式,以土葬為例,其程序為:送終、停屍、招魂、報喪、擇墓、吊喪、入殮、出殯、路祭、安葬、燒紙、祭祀幾個階段。它表現出喪事花費大,報喪聲勢大,祭祀禮節繁,守喪時間長等幾大特征。它不僅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使得一些迷信陋俗乘機泛濫,因此,在喪葬活動中移風易俗仍是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
(五)農村居民的文化娛樂方式
文化娛樂方式是指農村居民在精神文化領域的生活活動方式。農村居民能夠通過娛樂活動獲得樂趣,得到精神享受,提高文化素質,從而有助於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當前,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娛樂有以下幾個特點:
1.娛樂活動的內容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文革”期間由於政治掛帥而造成的農民娛樂活動單調乏味的局麵,我國農村居民娛樂活動趨向多樣化。首先,傳統的一些娛樂活動得以恢複。傳統節日的社火、廟會、燈會等形式重現,傳統的地方戲曲和簡單的說唱恢複,而且規模越來越大,活動次數越來越多。平時街坊、鄰裏之間還常常打牌、下棋、彈吹樂器等自娛自樂活動。其次,現代的一些娛樂活動逐步開展。在傳統娛樂活動恢複的同時,由於報紙、電影、電視、錄像等的普及,給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農民通過閱讀各類書刊雜誌、報紙、觀看電影、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等,既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又獲取了新的知識,兼有娛樂和學習雙重功能。再次,農民還開展了一些體育活動。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富裕起來的農民自籌資金,修建體育場館、購買體育設施,開展諸如球類、棋牌類、田徑、遊泳等各項體育活動和舉辦各類體育比賽,既豐富了閑暇生活,又鍛煉了身體。另外,有些迷信活動和宗教活動又重新興起。對這些活動的重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娛樂活動的方式城市化。由於農村社會越來越開放,現代傳播媒介在農村逐漸普及,交通運輸業日趨發達,城市文化通過多種渠道被傳播到農村社會。電視、電台、報紙、雜誌等不斷地向農民介紹著城市文化。農民進入城市打工、做生意,和城市居民互相接觸,在對比中能夠感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優點。城市工業的產品被輸入農村以後,也帶去了城市的文化。順著這些渠道,城市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開始被許多農民所接受,從而使農民的娛樂活動前所未有地受到了都市文化的衝擊,越來越趨向城市化。詩歌朗誦、歌詠比賽在農村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經常跳舞的農村青年也越來越多,而且隨著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讀書、看報逐漸成了許多青年農民娛樂活動的主要形式。
3.娛樂活動的開展不平衡。我國農村現在娛樂活動的不平衡性比改革開放以前有所增強,這主要是由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區農村經濟差異擴大造成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需要消費一定的物質資料和勞務,如果不具備消費所需物質資料和勞務的經濟實力,那麼這項活動就無法開展。另外,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文化素質不同,會對文化娛樂的內容和形式做出不同的選擇。一般而育,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農村,有條件開展多種高雅的、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使人們得到身心愉悅,學習掌握多方麵才能,全麵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一些經濟落後地區的農村,由於沒有條件豐富農民的日常生活,一些低俗性的娛樂方式乘機而入。我們必須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和教育發展,改變這些地區經濟教育落後,文盲充斥的狀況,使這些地區的農民有條件、有能力享受高雅的文化娛樂活動。
本講分析表明,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我國農村居民社會生活方式具有二重性特點,既有傳統社會的印跡,又有現代社會的因素,總的來說,正在向科學、文明、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轉變。這種轉變,表現在職業生活方麵,由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小農生產向工廠化作業的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表現在消費生活方麵,由自給型消費和“溫飽型”消費向商品型消費和“小康型”消費轉變;表現在社會交往方麵,由以血緣、地緣關係為主要交往對象的封閉式交往向以業緣關係為主要交往對象的開放式交往發展;表現在婚姻生活方麵,由聽命於父母和以經濟為基礎的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為主向以愛情為基礎的自由戀愛婚姻轉變;表現在喪葬方麵,由繁瑣、迷信、浪費的習俗向簡單、文明、節儉的風俗轉變;表現在文化娛樂方麵,由單調乏味的低俗型娛樂向豐富多彩的高雅型娛樂轉變。總之,它是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新型農村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