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生活節奏比城市緩慢。我國農村居民所從事的主業——農業,其生產過程不像城市工業生產那樣,有著嚴格的分工協作和較強的紀律約束,他們往往參加一種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時間觀念比較淡薄,工作時間和強度受外界約束小,隨意性大。另外,農村人口密度稀疏,人們麵對的又是一派田園風光,不像城市人口那樣高度集中,各種信息交流,社會交往較多,因此生活節奏相對緩慢。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
6.農村居民吃苦耐勞、生活簡樸。我國農民素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勤儉過日子的習慣。幾千年來,中國農村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農村居民隻有盡可能地將其資產、時間與勞動應用到農業生產上,才能勉強維持基本的生活,沒法有其他過高的享受需求。台灣農村社會學家楊懋春對此曾進行過分析,“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隻要其經濟是一種匱乏的,其重要社會道德或社會價值必定是勤儉。”我國農民代代麵臨艱難的生存條件,以極大的辛勤勞作換取最低限度的生存,以強有力的適應能力不斷地繁衍再生,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生活簡樸的習慣。現在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雖然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這種精神和習慣已經內化於他們的思想之中,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改變。
7.生活的自給性強,社會化服務程度低。農村居民在經濟上有很強的自給自足性。傳統的農業生產主要是為了自身的消費,而不是為了交換。因此,農村居民不像城市人們那樣,主要依賴社會和市場獲取商品和服務,他們的許多生活用品(尤其是食物)及生活服務,往往是自己生產和自我滿足的。這樣的生活方式固然能增強他們的自力更生意識,但負麵效應是帶來狹隘的生產和思想觀念,滿足於自給自足。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以及農業產業化的逐步形成,這種狀況日益得到改變。不過,在經濟落後地區,這一特點還顯得比較突出。
以上這些特點,是在對我國農村社會宏觀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在具體的某一農村社區,有些特點會表現得明顯一些,有些則不那麼明顯。同時,這些特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村居民生活目的和生活態度的變化,它們會相應地改變。在先進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衝擊下,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會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
(二)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不同國家、不同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國度、同一社會中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千差萬別、多種多樣,不僅因為它本身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而且由於人們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也是複雜多樣的,它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受到多種主客觀條件的製約。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受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社會政治經濟製度、曆史文化傳統、民族心理和習俗、宗教信仰、階層地位、意識形態、人口性別、年齡、職業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幾種:
1.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指的是一定社會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具體樣式或形式,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在影響和製約生活方式的諸因素中,生產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先,生產方式決定著生活方式的具體內容,結構和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社會所能提供的生產資料的性質、品種、數量、質量就不同,從而也就決定了人們享用什麼樣的生活資料,各種生活資料在整個消費中占多大比例,過怎樣的社會生活等。我國不少農村社區的居民還是以手工工具為主要生產工具,以手工勞作為主要勞動方式,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實物量低,整個農村生產力相對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比較低,生活方式較為傳統。其次,生產關係決定著生活方式的性質。不同的生產關係表現為不同性質的社會形態,因此,生產關係就決定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影響和製約著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並且製約著人們的生活態度。這些都決定了在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處於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廣大農村居民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地位,生活態度積極樂觀,生活方式愈來愈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新風尚。再次,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生活方式發展變化的最深刻的根源,它的變革和發展必然會帶動生活方式的變化。因此,生活方式的變化都是從生產方式的變革開始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村社會的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產生了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又有了重大變化。
2.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是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環境必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不同的影響。首先,不同的地理環境,給人們提供了不同的生態資源,使他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方式。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生活在不同氣候、地形條件下的人們生活方式互有差異。比如南方農村因緯度較低,氣候炎熱,水源充足,人們養成了講究衛生經常洗澡的習慣。北方農村則因天氣寒冷,空氣幹燥,水資源缺乏,幾個月或半年不洗澡是常事,有些嚴重缺水的地區,農民甚至把洗澡當做了不可企及的奢侈消費。又如生活在平原區的農民以種植業為主,飲食農桑,過著定居生活。草原牧民以畜牧業為主,吃羊肉,喝牛奶,住氈包,過著遊牧生活。林區農民以撫育和采伐林木為主,兼營狩獵,日常使用皮毛,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江河湖海附近的漁民以水產養殖和捕撈等漁業為主,以船為家。這樣就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活動方式。其次,地理環境的優劣,通過對生產的影響,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馬克思指出:“勞動的不同自然條件使同一勞動在不同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天然財富的富饒程度和自然資源的多寡,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我國東南沿海的大部分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以及便利的交通,因而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快一些,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高一些。而廣大的西北地區,多山,少江湖,幹旱少雨,土地貧瘠,多數不適合農耕,而且交通不便,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相應也較低,有些甚至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再次,地理環境的變化,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在人為作用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已不是純自然,而被打上了人類的烙印,成為了人工自然。人類影響自然的同時,自然的變化也在作用於人類,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平朔露天煤礦的開采,使該地區以農為生的農民,由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生活方式改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城鎮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態度、文化素質、職業結構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當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會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氣候變化、生態破壞等對自然的消極變化,這些變化使得當地農村居民沒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他們的生存和發展。
3.民族傳統。民族傳統是指有別於其他民族的,千百年來沉澱在某一民族人們身上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民族特性。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曆史和文化傳統,受其影響,形成了帶有不同民族特點的生活方式。首先,不同的民族傳統,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勞動方式和生活內容。由於各個民族聚居地理環境的不同,其成員的勞動方式相異。比如北方草原的蒙古族以放牧為主,南方平原的一些少數民族則以種植為生。而且各個民族曆史文化發展的起點和時間長短也不同,這些因素導致了他們的生活內容、生活結構、生活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的民族傳統,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俗。不同民族在各自曆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麵各具特色。比如牧區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肉食是他們主要食物,但各民族的製作的方法卻並不相同。蒙古族愛吃不加調料用原汁煮熟後用於拿著吃的帶骨肉,藏族則愛吃手抓羊肉,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尤喜用碎肉、洋蔥、胡椒和酸奶攪拌蒸熟的食物。另外,不同民族還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不同的婚葬習俗與多樣的禮儀風尚。各個民族的傳統既有積極的一麵,又有消極的一麵。我們應當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與團結,使各民族農民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自覺地拋棄一些迷信、落後、不健康的習俗。
4.科學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活方式逐步由野蠻、愚昧、落後向文明、健康、科學發展。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海洋開發等為內容的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推廣,深刻地衝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我國廣大農村居民雖然目前能夠享用計算機等新科技成果的還是少數,但大部分農民能夠用上電燈,收聽廣播,觀看電視,使用許多工業品,進行科學致富等卻是事實,這已經使他們的生活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完全不同。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農村居民的交往活動。科學技術在為農村居民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的同時,還擴大了他們的活動範圍,網絡技術的運用把“天涯若比鄰”變為了現實。隨著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村的推廣運用,農村居民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的交往活動突破了原有的圈子,交往方式由直接交往向多種方式發展,思想觀念則突破了傳統的小農意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