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村居民生活方式概述(2 / 3)

由於這種方法是圍繞著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設計的,我們運用它的時候,隻能測量農村居民對其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他們在物質生活方麵和精神生活領域所達到的生活水平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滿意度,而不能全麵地反映生活方式的優劣。

2.恩格爾定律法。恩格爾是19世紀的德國經濟學家。1857年,他在其《薩克遜王國的生活與消費》一書中,總結了他對英、法、德、比利時等國工人生活狀況的統計調查,發現了工人家庭收入與家庭支出的內在比例關係,即恩格爾定律。

恩格爾係數是衡量人們實際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可以用來判斷人們的生活富裕或貧困程度。一般而言,食物支出比例越少,越富裕;越大,越貧困。恩格爾通過調查發現,下等工人家庭食物支出平均占總生活費支出的62%;中等工人家庭為55%;上等工人家庭在50%。他認為,工人家庭的食物支出費用平均占總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下最富裕;25%以下為富裕;30%為小康;50%便隻能勉強度日。他的這些發現和見解,後經人們不斷完善,已被世界各國廣泛用於對一般人生活水平和狀況的測量。恩格爾定律可以被我們用來量度農村居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富裕程度。不過我們在運用的時候,要注意中國人和歐洲人的消費觀念不同,農民和工人的消費觀念也不同。在我國一些農村,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崇尚省吃儉用,恩格爾係數不能完全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水平。

3.生活標準法。這種方法被許多國家或地區用於一定時期的具體奮鬥目標的規劃。標準是人為製定的,但一般都要憑借各種客觀依據和參照別的國家、別的地區的經驗。這種標準可以是衡量貧困情況的,也可以是衡量富裕程度的。比如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曾於1970年從營養、居住、健康、教育、休閑、安全、環境等七方麵,提出區分赤貧、貧困、小康、富裕等不同生活水平的一些標準。

當然,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時因地因不同情形而改變的。對上述指標不能照搬,而應該結合我國農村社會的實際狀況加以改造和利用。我們要參照它製定出區分我國農村社區居民貧困、溫飽、小康、富裕等不同生活水平的明確指標,對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加以量度。

4.比較法。比較法是人們用來評價生活方式的一種重要方法。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較包括:中國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和外國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較;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較;我國不同地區之間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較;農村不同階層、職業集團之間生活方式的比較等。進行生活方式的比較,有利於我們開闊眼界,看到農村不同社區、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由於國情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等,運用比較方法,隻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對某一生活方式看得更明顯一些,而不能完全說明其好壞。

5.綜合評價法。前述幾種評價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方法往往是就其中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或生活狀況等社會生活的某一層麵展開,很難完全量度整個社會生活和生活方式。為了既能弄清農村居民社會生活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的高低,又能弄清它的生活性質,我們應該采用綜合評價法。運用此法,我們可以說某一農村居民生活方式是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是腐朽、愚昧、落後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使用“生活格調”、“生活風格”等概念來描述其生活方式的性質、特征和它在個人行為中的表現。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現於農村居民的具體行為時,格調和風格都較高;而腐朽、愚昧、落後的生活方式表現於他們的具體行為時,格調與風格都較低。綜合評價法能夠比較全麵地反映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但所使用的這些概念都是宏觀上的高度概括,我們對它們的使用往往還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並未上升到科學的高度,談不上更高的準確或精確性。因此,日後我們需要深入研究,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以達到更科學地量度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目的。

以上是我們努力探索量度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方法,力爭對它做出科學評價。但我們應當注意,對生活方式起著重要作用的生活主體是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人們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職業特點以及價值觀等主觀因素都會影響到其生活方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其生活方式會有不同的特征;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生活方式帶有鮮明的職業特征;持有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人會具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對個人生活道路和生活模式做出不同的選擇。也就是說,一方麵,我們要以一定的標準去量度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我們切勿僵化、呆板地對待他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生活方式。

(四)研究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農村居民社會生活方式是農村社會學的重要領域,通過對其深入研究,不但能夠深化農村社會學的基本原理,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其實踐意義主要表現為:

1.有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協調發展。首先,通過對它的研究,能夠更好地協調農村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研究農村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方式是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對農村不同階層的生活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找到它們的異同之處,為協調農村各階層間的利益關係提供科學的依據。其次,對它研究能夠揭示農村社會的整體結構及其運行狀況。農村居民生活方式是農村社會整體結構及其運行狀況是否協調的具體而生動的反映。因此,對它深入了解以後,我們會對農村社會整體結構及其運行狀況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從而對農村居民的社會生活進行有效的調節。這樣,各方麵的利益關係調整好,整體社會結構合理,社會運行良好,社會發展就會呈現協調狀態。

2.有助於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方式。首先,對它研究能夠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居民的社會生活可以說是他們創造與享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我們把握農村居民的生活特點後,能夠掌握他們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規律,從而揭示農村社會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相互關係,促進農村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發展,也為農村居民改善其生活方式創造條件。其次,對它研究能夠發現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優缺點。通過對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探討,我們能夠發現其中哪些方麵是進步的,哪些方麵是落後的;什麼是應當弘揚的以及怎樣弘揚,什麼是應當克服的以及怎樣克服等,從而在我國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完善和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引導農村居民采取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一)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由於農村居民在社會生活方麵和城市居民相比較,有其獨特之處,因此,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就會顯示出一係到不同於城市居民的特征。我們這裏不去探討農村社會內部不同階層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相異的生活方式,而重點探討農村社會有別於城市社會,而在居民生活方式方麵表現出來的一係列主要特征。

1.農業是其生活體係的基礎。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濃厚的農業生產的性質和特點。對於農村社會的大多數居民來說,農業生產,特別是與土地打交道的種植業生產,是構成他們一生生活活動的最重要的內容。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自然,與大自然的節律相合拍。當然,不可否認,現在農村社會有一部分居民從直接的農業生產中解放了出來,從事於農村工業生產,但是農村工業一般是對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或者圍繞著當地的資源開發而發展起來的,這部分農村居民的社會生活仍然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農村居民的社會生活基本上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的過程與節律周而複始地度過的,農業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農村“草根工業”,不僅是他們謀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動的重要部分,成了他們自我實現的基本願望和要求。他們的消費、文化娛樂以及希望、樂趣、悲傷、煩惱等重要情感表現,往往都直接與農村生產的狀況緊密相連。

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單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居民,家庭都是其生活的基本群體。不過,與城市不同的是,農民的整個生活格局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元的。就社會生活的內容而言,首先,家庭是農村居民的生產單位。農村居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社會分工,組織生產勞動和各種經營活動,一些主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糧食、蔬菜、住房等)是由家庭生產的。其次,家庭是農村居民的消費單位。農民的消費意願、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消費方式都受到家庭的製約和影響,他們的消費生活、閑暇生活主要是在家庭裏進行的,而且他們步入老年,喪失勞動能力後,又主要是靠子女贍養的。再次,家庭是農村居民的交往單位。在農村社會,以家庭為主的血緣關係十分重要,人們往往把家庭當做交往單位,把家長當做交往單位的代表,而較少直接推及個人,從而強化了以家庭為單元的生活格局。

3.居民同質程度高,個體差異小。農村居民大多一生在傳統的村落裏度過,他們成長於相同的文化背景,基本上從事於相同的職業,絕大多數居民從事於農業或與農業相關的初級產品的加工生產活動,並且由於農村交通不便,交往範圍有限,他們往往隻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交往,因而造成他們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乃至興趣愛好上是趨同而不是趨異的。這就像雷德菲爾德在《民俗社會》中所描述的那樣,“一個人學會的做事和思考的方式和另一個人完全一樣。換句話說,……一個人所知道並相信的東西也就是一切人所知道和相信的東西,個人習慣也就是社會風俗”。即在這樣的社會裏,人口構成是單一的,思維方式是固化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的。

4.封閉性強,變化緩慢。在農村社會,不但同代農民之間的同質性高,而且代際之間的變化也是相當緩慢的。同樣在《民俗社會》中,雷德菲爾德指出:“老人們可以察覺到,年輕人所幹的事也正是他們在同樣的年齡所幹的事,而且也是他們認為正當和適當的東西,換句話說,這樣一個社會幾乎是永遠不變的。”當然一個社會不可能永遠不變,但農村社會變化緩慢,封閉性強卻也是事實。在我國,大多數農民祖祖輩輩都在同一個狹小的地域範圍內從事同一性質的農業勞動,子承父業,世代相傳,很多人一生僅在其村、寨周圍方圓十裏內活動,尤其是經濟落後的地區更是如此,這就導致了農村居民生活的封閉性。在農村社會裏生活的人們,較多地尊重與遵循古老的傳統,而不是趨向於社會的變遷和觀念的更新,對外來新鮮事物接受相對城市居民要緩慢,而且越是處於經濟文化落後地區的農村居民,此特點愈益顯得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