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家庭(2 / 3)

普那路亞家庭的產生,其意義比血緣家庭重要的多,這不僅表現在它避免了近親婚配的弊端,提高了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增強了人類的生存競爭能力,還表現在它帶來了一種新的社會因素,即氏族製度的萌芽。由於在普那路亞家庭中,子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凡實行群婚的地方,她們的全體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女祖先,後來每一代的女性都是姊妹,她們的子女也屬於這個集團。隻要兄弟與姊妹之間的性交禁例一旦確立,男子就必須到另外的集團去尋找配偶,女子也隻能和非血緣集團的男子通婚,而所生的子女便歸屬女係集團。這樣,凡是實行普那路亞婚製的集團,留在各團體內的隻有各代女性的子孫,日久便逐漸組成一個確定的、彼此不能通婚的女係血緣親屬集團,即與部落內的其他集團區別開來的氏族。這便是人類曆史上的母係氏族。

4.對偶家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群居失去了它的必要性;同時,氏族組織禁止族內婚也對婚姻和家庭的發展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對偶家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群婚家庭中產生出來的,它是人類家庭曆史上的第三種形式,產生於蒙昧時代與野蠻時代交替時期。在這種家庭製度下,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形成一種不牢固的夫妻關係,也可以說它是一種雙方可以隨時解散的個體婚製。這種婚姻不同於雜交狀態和群婚階段的成對同居,他們的婚姻關係隻存在於個人之間,這一對男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生育和撫養子女,生父的確定性增加,生兒育女也使婚姻關係日趨鞏固和持久。但從另一方麵來說,這種關係可以根據男女雙方任何一方的意願而解除,以後雙方都有重新結婚的自由,因此這種婚姻家庭關係具有不穩定的特點。

5.個體家庭。對偶家庭製的實行,使人類自身得到了日益健全的發展,而人的體質的提高又直接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社會出現了剩餘產品,進而促進了私有財產和私有製的產生。在對偶家庭的後期,男子在生產和財富創造中開始占據主要地位,因為財富的增加,一方麵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據比妻子更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麵又使丈夫產生改變傳統基礎製度,使之有利於自己的子女的意圖。這便與母權製發生了衝突,結果便是建立了以男子為中心、以男性計算世係,以及按父係繼承財產的個體家庭。這種家庭製度的產生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即以私有製對原始的自然成長的公有製的勝利為基礎的家庭製度。

個體家庭的發展也經曆了從一夫多妻家庭到一夫一妻家庭的轉變。由於男子在個體家庭中占據的絕對的財產占有和分配優勢,使其在家庭中居於統治地位。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權力地位極端分化,甚至妻子也變成了丈夫的財產。既然是私有財產,就不允許他入侵占,因此妻子的性自由是受到嚴格禁錮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封建的專製政權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資本主義的民主製度和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在這兩種民主製度下,各種社會條件促使了婦女地位的提高,因此家庭也就進入一夫一妻製階段。工業的發展促使婦女參與社會勞動,再加上婦女運動的崛起,促使婦女開始爭取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男女平等成為一種社會趨勢,兩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逐漸趨於平等。這種體現民主、平等關係的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製的實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