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麵前都有兩條路:一條路省力,可以偷懶,但卻會使我們變得大腹便便,為慢性疲勞、灰色健康、抑鬱症,以及各種疾病所困擾;另一條則是艱難卻充滿希望的健康之路,會使我們身心健康,朝氣蓬勃。那麼,如何走上這條健康之路呢?簡單地說,就是采取積極的生活方式。這包括:定期進行體育活動、吃早餐、吃健康食品、按時用餐、控製體重、充足睡眠、緩解壓力、預防疾病、戒煙禁毒、適度飲酒、注意安全等等。這條路不止通向健康、朝氣蓬勃、充滿活力,而且通向自尊。經研究發現,隻要做到上述各項,人的壽命就可以延長許多年。
運動對生理和心理的影響
研究證實,運動會刺激腦內啡等化學物質的分泌,降低肌肉緊張,減少失眠,產生愉悅感受,除能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外,對於振奮精神,緩解焦慮、憂鬱症狀,確有明顯功效。對心理層麵影響則包括:
建立自信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挑戰自我體能,逐步達成運動目標,掌握改變的進度與結果,重塑自我價值。
焦點轉移情緒低落時,運動能分散注意力,避免過度專注於目前的煩惱及衍生的不適。
正向連結運動產生的呼吸急促、流汗等生理現象,雖與焦慮、恐慌時的表現類似,卻不會引發緊張、害怕。因此,通過運動可取代負向情緒與身體症狀間的不當連結。
接觸外界憂鬱常使人孤立自己,缺乏與環境互動。運動能增加社交及接觸外界刺激的機會,豐富生活經驗。
不過,許多人雖然明白運動的益處,卻未必能落實。那麼,該如何克服惰性,將運動融入生活呢?
確認偏好找出個人的運動傾向,以及可進行運動的時間、地點與方式。
設定目標擬定符合自己能力的運動計劃,並將過程細分,步驟細化,然後按部就班地進行,視情況逐漸增加難度與運動量。
保持彈性在例行性的運動外,隨時可依個人需求做計劃變更。例如心情不好時,就算原本沒有安排運動,也不妨去打球或遊泳來宣泄情緒。
改變認知應把運動視為能愉悅身心的享受,若勉為其難進行,除了徒增壓力,也容易半途而廢。
結伴而行尋找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運動健身,或加入某種運動團體,如瑜伽班,彼此激勵,互相指導督促,也較容易持之以恒。
接受失敗建立新習慣本來就是件困難的事,如果意誌力不足、方法錯誤,就常會導致運動計劃的中斷。但別因噎廢食,需肯定自我表現,檢討後重新出發,才能漸入佳境。
運動雖非萬靈丹,卻具有提升自信、促進思維、激發創意與安撫情緒等功能。因此,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算遭遇挫折、打擊,也能沉著因應,對未來充滿希望。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0條健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乃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病或非衰弱狀態。”健康分為身體、心理和社會三個維度。你可以對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0條健康標準,看看自己是否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牙齦顏色正常,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