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食養與食療(1 / 2)

中華民族應用飲食養生保健的曆史源遠流長,幾千年來,我國己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山海經?修務訓》記載,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這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尋找食物的壯麗史實。明代李時珍的名著《本草綱目》收載了千餘種藥物,其中就有兩百餘種保健醫療性質的食物,養生食療方劑也有數百種之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注意飲食方法及飲食宜忌的規律,並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補養,不僅可以保證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益壽延年。

什麼是食養

“食養”,就是通過食物對身體進行調養。“食養”分兩類:一類是正常健康人的食養;另一類是有病症的患者的食養。

正常健康人食養的目的是,通過飲食提供人體活動消耗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素,不使之失去平衡,以保持機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生命在於平衡。”攝入的營養素缺乏,會造成機體營養不良而失去平衡;攝入的營養素過多,也會造成營養過剩而失去平衡,這些都會造成新陳代謝障礙而形成疾病。但正常人體有良好的自穩力,對攝入營養素的波動,有一定的承受力和調節力。隻要不偏食,不暴飲暴食,使攝入營養素的波動在自身的承受力和調節力的範圍內,對於有益食品可以“一切都吃,適可而止”。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必有殃禍。”這是我國古代養生家對食養的認識與評價。根據他們的觀點,現代人加以總結,提出食養的8個原則:

一是飲食有節,忌暴飲暴食;

二是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三是不可偏食,多食五穀雜糧;

四是不勉強進食,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五是怒後勿進食,古人常說食後不怒,怒後不食;

六是飲食不可過冷過熱,過冷傷胃氣,過熱灼內膜;

七是食後不要做劇烈運動;

八是注意食後養生。

根據體質選擇“食養”

從中醫辨證觀點看,人的體質大體可以分為5種類型,即健康型、陰虛型、陽虛型、陰陽兩虛型、陽盛型。了解了自己的體質後,就可根據食品的性味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進行食養。

陰虛型多見顴紅,手足心熱,心煩,重則失眠,盜汗,口幹咽燥,入夜尤甚,尿少色黃,大便幹,舌質紅少津,或少苔,無苔齒印,脈沉遲無力。

適於陰虛型的食物:

可選用甘涼、甘寒或甘平之品,取其甘酸化陰,寒涼清熱之功。如小麥、玉米、山芋、大白菜、大頭菜、香椿、胡蘿卜、木耳、銀耳、山藥、土豆、西紅柿、猴頭菇、芹菜、薺菜、菠菜、金針蘑、茄子、紫菜、海帶、鴨肉、鵝肉及蛋、兔肉、鴿肉、鵪鶉肉、豬肉、火腿、燕窩、蟹、海螺、蛤蜊、黑魚、海蟄、鯽魚、青魚、黃花魚、龜肉、甲魚、鱖魚、鱸魚、荸薺、甘蔗、香蕉、梨、椰子、百合、西瓜、冬瓜、絲瓜、菱角、青果、蓮子、獼猴桃等。還可以配入少量具有滋陰藥效,無明顯苦味的中藥,如沙參、石斛、玉竹、枸杞、五味子、熟地、烏梅等。

推薦食譜:百合粥

用小麥煮粥,將熟時加入百合,待煮熟後再加入冰糖即可食用。對肺陰不足兼脾虛、食少、乏力者適宜。陰虛型的人忌食辛辣溫熱之品。

陽虛型多麵色蒼白,氣短乏力,畏寒怕冷,手足冰冷,盜汗或出涼汗,小便綿長,大便稀,舌質淡胖或邊見齒印,脈沉遲無力。

適於陽虛型的食物:

可選用溫熱益氣助陽之品,取其益氣、助陽、散寒、辛甘化陽之功。如新大米、小麥、山藥、高粱、豆油、小米、刀豆、扁豆、韭菜、雪裏蕻、榨菜、蒜、蔥、辣椒、雞、麻雀、豬肚、動物肝髒、羊肉、狗肉、毛蚶、海參、鮑魚、鯉魚、鰱魚、帶魚、蝦、橙、柑橘、荔枝、胡桃、山楂、梅子、栗子、桃、南瓜、石榴、胎盤粉、冬蟲夏草、蛤蚧粉、肉蓯蓉、菟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