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味精
味精雖然味美,但它其實是一種潛在的食品汙染物質。如果攝取過量會引起胎兒畸形等疾病,甚至還會導致死亡。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遇熱分解會產生變異物質“異吡唑”,攝入後可引起結腸、小腸、肝髒、大腦等部位的癌病變;味精的毒性會使腦下丘過於敏感,危及受下丘腦控製的生殖器官、生殖係統,使性成熟異常,並會造成視網膜損傷;味精會幹擾與破壞內分泌,抑製激素的產生,使生長激素、催乳激素、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明顯減少;味精還會引起骨骼及骨髓發育變異,並導致神經異常,情緒焦躁,興奮過度。為此,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了味精攝取的明確限量:每公斤體重每天容許攝取量以不超過120毫克為宜,12周歲以下的兒童不在此列。同時,凡需經過高溫烹製的菜肴,不可將味精與生菜同時下鍋,以免產生致癌物質。
巧用醬油
醬油以鹹味為主,兼具鮮香味,能使菜肴增味、生鮮、添香、潤色,並且能補充養分。醬油中的氨基酸是人體的主要營養物質;身體的某個部位燙傷時,可以用醬油敷塗,能止痛解火毒;手指腫痛時,可以將醬油與蜂蜜加溫後,把手指浸入其中,能夠止痛消腫。
值得注意的是,生醬油不能直接食用,否則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因為生醬油中有一種嗜鹽菌,可以在高濃度含鹽食物中生存。而醬油含鹽量為15%~20%,嗜鹽菌可以在醬油中長時間生存。人吃了含有嗜鹽菌的食物,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脫水、休克,甚至死亡。在服用一些治療心血管疾病及胃腸道疾病的藥物時,不可食用醬油,否則會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善用食糖
食糖能使菜肴味道甜美,使成品表麵光滑,食糖加熱後呈金黃色或棕黃色,增加菜肴的美觀。運動中需要適量地補充糖分,可以通過提高血糖水平,增加供給能量,節約肌糖原的損耗,減少蛋白質和脂肪酸供給比例,延緩疲勞發生。砂糖水還可以刺激腸胃,幫助消化。但要注意的是,過量攝入糖會導致齲齒,並引發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症、心肌梗塞等病症,糖尿病人、肝炎病人要盡量少吃糖分大的食物。
食醋的用法
食醋主要起增加酸味、香味、鮮味及和味解膩、去腥除異味的作用;醋能促進新陳代謝,有效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醋還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同時具有很強的殺菌力。它能在30分鍾內,殺死沙門氏菌、大腸杆菌等多種病菌,多食用醋還能維持腸道酸性,達到去除有害病菌的效果。
此外,在室內熬醋熏蒸,對感冒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高燒時,用經過稀釋的醋浸泡的手巾敷在皮膚上,能有效降溫;用醋水漱口可治療輕度的咽喉炎;燙傷時,用醋淋洗,能止痛消腫,防止起泡。
但是醋不宜大量飲用,尤其是胃潰瘍患者,更要避免食醋,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吃羊肉時也不宜食醋,否則會削弱兩者的食療效果,並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由於醋是酸性物質,所以在服用紅黴素、磺胺類等藥物時必須忌食。
辣椒的食用
辣椒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營養豐富,可增強食欲,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烹調中。辣椒含有多種辣椒素和香美蘭胺,這些生物堿能刺激口腔黏膜,促進唾液分泌及胃蠕動,有利於食物消化;辣椒中含有較多的抗氧化物質,可預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時使呼吸道暢通,治療感冒;長期食用辣椒,能增強抗老化的能力。
但辣椒也同樣不可大量攝取,否則會引起神經係統損傷、消化道潰瘍,甚至會引起細胞生化反應混亂而演變成腫瘤。同時,患有食道炎、咽喉炎、牙痛、痔瘡、肺結核、高血壓者以少吃為好。
烹調中調味的三個階段
烹調菜肴的過程中,是否有正確健康的調味方法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調味可分為加熱前、烹調中和加熱後三個調味階段。
加熱前的調味,也叫基本調味,是在烹製一些菜肴前,需要先用調味品將菜肴原料醃浸、煨製一段時間,使味道滲透肌裏,初步去除原料中的一些異味。
烹調中的調味,是決定一個菜肴正式口味的決定性調味階段。具體做法是,等到菜肴下鍋後,按照菜肴的口味要求,在適當時機,恰當地加入各種調味品,使其滋味滲入原料中。大部分菜肴的調味,都需經過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