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學烹調食物(1 / 2)

好的食物還需要好的烹調方法,才不會讓具有很高營養價值的食物變成毫無益處的垃圾食物。食物真正的營養價值,既取決於食物原料的營養成分,還取決於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的保存率。因此,烹飪加工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記住,健康的烹調方式意味著:別把營養丟了。

要保持廚房衛生

在進行烹飪之前,一定要注意廚房的衛生,這樣可以防止食物和食物原料的汙染。在進入廚房工作時應該注意:

不要用同一把菜刀切生肉、半生肉和熟食品,也不要將不同用途的刀具放在同一個器皿中,用菜板切熟食時必須用清潔劑與熱水徹底洗幹淨;

不要把生肉直接放在冰箱內架上,以免血和液體滴在下麵沒蓋好的食物上;

不要亂用廚房抹布和毛巾,最好用紙巾,每次用完就扔掉;

不要讓菜板和其他木製廚房用品出現縫裂,如出現裂縫,要及時堵嚴,否則縫內的細菌將很難清除,而且會粘在食物上;

不要讓開罐頭的刀粘上一層食垢,每次用完鍋、碗、盆、盤以後,都要徹底洗幹淨。

烹調之前,一定要把手洗幹淨。

烹調秘法

好了,現在可以進行烹飪了。

食物經過烹調後可以增加其食用價值,但在烹調過程中,由於加工流程的原因,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甚至流失。為了防止產生毒素,並盡量減少營養損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蔬菜不宜采用焯的方法。有些人在炒菜時,為了去掉澀味,喜歡把蔬菜放在熱水裏煮一下再撈出來,擠去菜汁,然後再炒。這樣做會使蔬菜中的大部分無機鹽和維生素損失掉。如果必須要焯的話,焯好的水最好盡量利用上。例如做水餃的菜,焯好的水可以適量放在肉餡裏,這樣,既保存了營養,又使水餃餡味更美。

蔬菜不宜切後浸泡。蔬菜盡可能先洗後切,避免切後用水浸泡。切塊要大,因為切得越細小、烹調和保存時間越長,蔬菜中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就損失得越多。

吃茄子不宜去皮。維生素P是對人體很有用的一種維生素,能維持皮膚和神經係統的健康,也有利於促進消化係統功能。在所有的蔬菜中,茄子中所含的維生素P最高,而茄子中維生素P最集中的地方就在其紫色表皮與肉質連接處。所以在吃茄子時最好不要去皮。

蝦米不宜直接煮湯喝。蝦米或蝦皮在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致癌物質。食用蝦米、蝦皮前最好用水煮15~20分鍾,然後再撈出來烹調食用,將湯倒掉不喝。如果喝蝦米湯,可在湯中加1~2片維生素C,以阻斷致癌物在體內合成。

活魚不宜馬上烹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認為活魚的營養價值高,把“活魚活吃”奉為上等菜肴。其實,這種吃法是不科學的。無論從營養價值還是從食用味道上看,活魚或剛死的魚都不是食用的最佳時間。因為魚類死後,經過一段時間魚肉會逐漸僵硬,其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還沒有分解產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是鮮味的主要成分。這樣的魚吃起來不僅肉質發硬,而且也不利於人體消化吸收。當魚體進入高度僵硬狀態後,即開始向自溶階段轉化。這時魚中豐富的蛋白質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為人體容易吸收的各種氨基酸,不管用什麼方法烹製,味道都是非常鮮美的。 油鍋不宜燒得過旺。經常食用燒得過旺的油炒的菜,容易發生胃潰瘍。

燒煮豆類食物不宜用食堿。在燒煮豆類食物時放些食堿,可使食物酥軟,但卻會使大量維生素B和維生素C破壞和流失,降低了營養。

燒肉不宜過早放鹽。鹽易使肉中的蛋白質發生凝固,使肉塊縮小,肉質變硬,且不易燒爛。

凍肉不宜放在高溫中解凍。凍肉如在火爐旁、沸水中解凍,肉組織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細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複其原來的質量。遇高溫,凍肉的內部溫度不易擴散,使細菌繁殖,肉容易變壞。

妙用調味品

鹽的妙用

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也是我們烹調時的必需品。怎樣用好鹽,有很多學問。例如,煮有裂縫的雞蛋,蛋白會順著蛋縫流入水中,如果把破蛋放在鹽水中煮一下,蛋白就不會外流;蔬菜葉子上常殘留一些小膩蟲,洗起來很麻煩,如果把菜先放在鹽水裏浸泡一下再洗,就容易幹淨;宰殺鴨子時,如果在燙鴨毛的熱水中加一匙鹽,可以防止燙破鴨皮;將苦瓜、蘿卜等帶有苦味和澀味的蔬菜,切好後加少量鹽漬一下,濾去汁後再燒,就可減少苦澀味……不僅如此,把新買的鮮魚放在鹽水裏洗一洗,可以除去泥腥氣味,還會使味道更加鮮美;茄片用鹽醃10分鍾後再炒,既省油又好吃。更有意思的是,新買來的玻璃器皿,如果用鹽水煮過後再用,遇冷就不容易炸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