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另一個經濟學家和另一個年輕人(1 / 1)

一個經濟學家(這是另外一個經濟學家,和上則寓言中的經濟學家不同)認為價格應該由成本決定。

經濟學家在沙漠裏旅行,同樣遇到一個因缺水而瀕死的年輕人。經濟學家帶有足夠的水,就賣給年輕人一瓶。考慮到將水帶到沙漠裏的費用,經濟學家就提出一瓶水的價格是一美元。年輕人得救了,他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就希望給經濟學家做傭人。經過商量,他們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規定年輕人做他的傭人三十年,報酬是一百萬美元。從此以後,經濟學家就帶著年輕人四處講學,年輕人在做傭人工作的同時也學到了另一些經濟學。

過了快三十年,有一天,當兩人走在一處人跡罕至的森林裏時,經濟學家不小心掉進一個深洞裏,摔斷了腿。他要傭人救他上去。這時,傭人什麼價錢也沒講就把經濟學家救了上來。經濟學家問年輕人希望得到什麼報酬,年輕人搖頭:“我是你的傭人,救你是我應盡的職責。”經濟學家堅持要給年輕人報酬,在經濟學家誠懇的堅持下,年輕人隻好開出了自己的要價:一美元。

寓言啟示

比較以上兩則寓言,從最後的結果看,兩個經濟學家都付出了一百萬美元,但得到的卻不相同,兩個年輕人都得到了一百萬美元,但付出的卻不相同,因此效率也各有不同。

前一則寓言中,經濟學家自認為在兩次交易中都得到了好處,但最後他付出的與後一則寓言中的經濟學家一樣多,得到的反而不如後一則寓言中的經濟學家多。

相同的交易額,不同的交易方式,回報率竟然如此不同。

交易之中也存在著閃光的人性,並不是所有的交易都是純粹的金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