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就業”還是“回家”(1 / 1)

1988年《中國婦女》雜誌社以《我的出路在哪裏?》和《大邱莊“婦女回家”的思索》為發端,推出了“1988—女人的出路?”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熱烈而持久,它整整進行了一年,共發群眾稿件60餘篇15萬多字,各種觀點的相聚、交織、對恃、碰撞、排斥、吸引,拓寬了人的思路,深化了女性就業討論的主題。特別是在女性“就業”還是“回家”問題上,是這次大討論的焦點之一。對這個問題,綜合起來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

一種觀點主張女性回家,其理由如下:

第一,不能離開生產力標準空談女性就業。女性就業要從我國現階段國情條件出發,過去片麵強調男同誌能辦到的事女同誌也能辦到,實際上是用壓抑男人的辦法,換取女人地位的提高。在我國目前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現狀下,由於男女差異的影響,女性回家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讓拖兒帶女的女性就業,不如讓她們回家,騰出位置,讓年輕、無負擔的男青年就業。

第二,認為女性走出家庭,參加社會勞動並不意味著女性的解放。相反,加重了女性的負擔。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女性走上社會之前,她們的肩上,隻挑著家務勞動一副擔子;

走上社會後她們的肩上又多了一副擔子。家務勞動與社會勞動的雙重負擔,使女性們像一隻上滿發條的鍾滴滴嗒嗒走個不停。如果給女性們去掉社會負擔,使她們在家專心致誌操心家務,撫育子女,那麼進工讀學校、少管所的青少年就會大大減少,破門橇鎖的小偷也無可乘之機,入托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丈夫們再不用為家務事分心操勞,工作效率會更高。挺著大肚子,抱著小孩擠公共汽車,趕著上班的現象就會少見了,這也就緩解了交通擁擠。

第三,認為家庭勞動也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家庭主婦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她們對社會的貢獻有三:一是她們以充沛的精力建設一個舒適和諧的小家庭,家人可以甩掉後顧之憂,全力工作,從而盡快形成一支高效率、快節奏、紀律嚴明、素質優良的勞動大軍;二是她們有充足的時間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子女進行有效的教育;三是有閑暇看書學習,從而為全民族素質提高作出貢獻。持這一論點的人認為,千百年來家務勞動是私人勞動,無償勞動,家庭婦女因此而倍受歧視,現代社會應通過立法承認家務勞動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承認家務勞動的價值,從而使家庭婦女通過適當的渠道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這才是現階段貨真價實的女性解放。

另一種觀點主張女性就業。其理由是:

第一,女性回家,將延緩生產力發展的速度,特別是在紡織、服裝、電子、耐用消費品等輕工業生產,以及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醫藥衛生、教育文化、導遊等行業,女性有不可忽視的優勢。讓女性回家勢必影響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女性回家,使女性失去了獨立的經濟地位,放棄對知識和個性的追求,其社會地位必然隨之降低。

第三,女性回家不利於後代的科學教育。雖然她們有充分的時間教育孩子,但孤立的個人教育難以形成孩子的紀律觀念、團體觀念及人際關係的適應能力,影響全麵發展。

第四,女性回家加強了女性對男性的依賴,仍是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產物。若丈夫喜新厭舊或有個不幸,女性們往何處尋找經濟來源。女性回家意味著喪失社會生活中的獨立地位和自主權。

這兩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女性到底應該參加工作,還是應回家帶孩子、做家務,在這兩難選擇麵前,人們的態度如何呢?為此,《中國婦女》雜誌編輯部於1988年2—6月,組織了“女人的出路”全國城市公民態度的社會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095份。結果表明,有81.2%的被調查者主張女性“應參加工作”,隻有8.4%的人認為“應該回家帶小孩,做家務”,還有10.1%的人表示“難說清楚”。兩性比較,認為“該參加工作”的女性人數比例高達85.5%,男性則為76.3%;認為“應該回家帶小孩,做家務”的女性隻占4.7%,男性則有13.1%。

問卷中還設計了不同側麵的調査。

問:在家庭中,如果丈夫的收入能維持家庭開支,妻子該做怎樣的選擇?回答“參加工作”的占75.7%。

問:如果單位讓女性拿部分工資回家,該做怎樣的選擇?回答“堅決要求回單位上班”和“設法尋找工作”兩項之和人數比例為74.4%,“安心幹好家務”的占10.4%,“心灰意冷”的隻有0.4%。

問:如果承認家務勞動是社會勞動,並通過某種方式付出報酬,將如何選擇,仍有69.7%選擇“外出工作”。

這份調查充分表明,女性就業已成為民眾的一種社會心理定勢,女性們努力掙脫自己弱者形象的自信心和參於競爭的意識在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