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複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信心和技巧。
快樂的父母,也會感染孩子。兒童從成人那裏得到的快樂,使她相信成人。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充實與學習的過程。父母不僅要盡量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樂觀,營造快樂的氣氛。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擁有一顆樂觀的心。父母樂觀處事的實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要培養孩子樂觀的品質,父母首先必須有樂觀的思維方式:1.父母在處理自身問題和家庭問題時的樂觀態度,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逐漸養成樂觀品質;當孩子遇到不利事情而悲觀時,父母應帶領孩子對問題進行多方麵的思考和衡量,朝積極的方麵考慮,並讓孩子明白她的思想中存在的邏輯錯誤。2.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給恰如其分,不應把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父母應該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及犯錯誤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錯誤是可以改變的,並知道從何處著手改變。隻有讓孩子堅信父母喜歡他,這個孩子才會有很強的自信心。3.對孩子不要感情冷淡從小無感情體驗和感情依戀的孩子長大後不會對他人施以愛和同情,他們將生長成冷漠無情的性格,很少體驗快樂,難以與人相處,當然也就不會具有樂觀精神。不論父母的工作有多繁忙,都要盡量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不要依賴於孩子的祖父母,甚至保姆。也不能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卸給老師。4.保有一顆平常心樂觀的人可以坦然地麵對一切,成功和失敗,痛苦與幸福。現在的孩子多是在溫室中長大的。經曆的風雨不多,意識不到艱難的存在,更別說怎麼去麵對了。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接觸的事情多了,見多識廣,心胸自然就開闊,悲觀思想便不容易產生了。用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並不是消極地麵對世界。要讓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開始時,可以暗示孩子主動提問主動要求、主動學習。緊接著,當孩子主動行動了,父母要用表揚、獎勵等方法強化孩子的自主觀念。孩子主動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勵孩子,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入九。失敗了一次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
樂觀的性格是成功的催化劑,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就是在點燃孩子對未來、對成功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