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是人應永遠攜帶的加油站。然而孩子並不能因父母的期望他們快樂就自然而然地體驗快樂。同時,孩子的快樂也不一定是由物質的東西引發的。樂觀需要父母的培養和精神上的支持。
從心理學角度講,樂觀的情緒,能夠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從而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能的潛能,有益於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觀的情緒可能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對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少年兒童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重視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人格、豁達寬廣的積極人生態度。
讓孩子從小懂得愛,愛偉大的祖國,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怕親人和朋友。家長要做個有心人,及時捕捉每次活動的教育時機。例如,家長每當帶孩子外出旅遊時,目睹了祖國的江河山川,瀏覽了當地古代文化遺址,及時讓孩子談感受或寫日記,使孩子感受到家鄉可愛、祖國美好,熱愛之情便會油然而升。又如:家長可借助電視報刊等宣傳工具對孩子及時教育。聽到廣播某某地區發生水災,那裏的孩子失去了家園,失去了校園。如果孩子提出捐款捐物,家長應該采取支持鼓勵的態度。
培養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是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家長可以打破一般的說教方法,寓理想教育於故事讀書中,通過書中的人物故事,激勵孩子的想象力,啟發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家長還可以結合時事政治,結合現代化建設的藍圖,深入淺出地向孩子進行理想教育,逐漸培養他們樹立為振興中華學習的理想。
家庭中的歌聲和歡樂,有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的性格能使孩子有堅強的毅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能使孩子經常保持樂觀、開朗、活潑的情緒。否則,總是多愁善感,易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家長可帶孩子多聽聽音樂。平時讓歌聲充滿家庭。
要培養出孩子的樂觀精神,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鬆的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嗬護孩子,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而這種關係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係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麵獲得幸福的能力。隻把幸福寄托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