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共和逆流卷狂飆!袁世凱魂斷天安門(9)(3 / 3)

第二類是握有武裝實力的一些軍閥。

袁世凱本是北洋軍閥集團的首腦。他從清末以來,就靠北洋新軍收集了一大批大小文武爪牙。隨著他竊國事業的發展,大的爪牙占據了中央要津,二流爪牙也分布到各省占有一定的地盤,這些人構成了袁世凱手下握有兵權的實力派。他們由於地位不同,對袁世凱的帝製也持不同的態度。大的爪牙如徐世昌、段祺瑞和駐在南京、為南方重鎮的馮國璋,論資曆和權勢,都自認有繼袁之位的可能,如果實行帝製,不但這種可能完全失掉,而且還要向袁世凱的子孫稱臣跪拜,於心實有不甘,所以對於帝製雖然尚未公開反對,但並不熱心。然而那些二流的軍閥如分布在地方上的段芝貴、倪嗣衝等,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取得最高地位,因此隻要保住地盤,鞏固既得利益,那麼共和也好,帝製也好,都能無所可否,所以在袁世凱“轟轟烈烈”進行帝製時通電擁護,公開支持,甚至危言威嚇,誰敢出來反對,他們就要“首先起問其罪,擔當誅鋤,以去異己”。段芝貴並聯合14省將軍以武力為後盾,擁袁登位。袁世凱所重視的是後者,前者則因“功高主忌”,袁世凱還在想法削弱他們的勢力呢!

這裏要提及一下全國聞名的帝製派張勳。他始終擁護帝製,反對共和。然而他所擁護的是舊皇帝而不是新皇帝,這個辮子軍的領袖在袁的帝製將要成熟的時候還打電報給袁要他保護清帝、諸妃及財產,守護陵寢等等。袁世凱對他隻給予表麵應付,急欲冠冕登極的袁世凱對這個怪物已經是不屑一顧了。

第三類是以“全國請願聯合會”名義進行活動的一些官僚。

當楊度積極謀取權利的時候,袁世凱手下的舊官僚梁士詒、朱啟鈐、周自齊、張鎮芳等,眼看帝製問題日益趨向現實,帝製的浪潮也日益高漲,為了使自己繼續在新朝獲得顯宦地位,他們紛紛起來,乘機組織了一個“全國請願聯合會”,用了許多“代民請命”的口吻,發表了發起宣言:“民國肇建,於今四年,風雨飄搖,不可終日,父老子弟,苦共和而望君憲,非一日矣……二十二行省及特別行政區域暨各團體……其所蘄向,則君憲二字是已……同人不敏,以為我父老子弟之請願者,無所團結,則有如散沙在盤,無所榷商,則未必造車合轍,又況同此職誌,同此目標,再接再厲之功胥以能否聯合進行為斷,用是特開廣座,畢集同人,發起全國請願聯合會……此後同心急進,計日成功,作新邦家,慰我民意。”這一類人物對於袁世凱的內心了解得最為深刻。所以對帝製的表現得尤為激進,他們在製造民意,加速帝製的實現方麵,用了很大的心計。因此,“請願聯合會”很快就成為帝製實行行動的領導者,取籌安會之地位而代之了。隨著“全國請願聯合會”的出現,各種請願團聞風而起,其中有“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等等名目,更有所謂直隸、河南等省的孔教徒組織孔社,也紛紛恭請“早定君主立憲”“複尊君親上之本”。使這場帝製鬧劇更顯得光怪陸離,五光十色。

可笑的是,還有一批清室遺老,他們對帝製尤有癖好,誤以為喧囂一時的帝製潮是複辟舊朝的時機,如曾在庚子年上書請取締“拳匪”的吳橋縣令勞乃宣,早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就寫過一篇《共和正解》,大意據周代故事,謂君幼不能行政,公卿相與和而修政,故稱共和,因而目前所談的共和,應該是君主政體而非民主政體,並曆言中國不能行民主之製。這篇正解一直沒有發表,到了民國3年6月,勞在帝製狂潮中又寫了《共和續解》,以表示自己對帝製早有預見,並說袁世凱會像伊尹那樣輔佐清室幼主複辟。他將正續二解合印為《正續共和解》,聲言曾由袁世凱看過。他自以為為袁世凱找到了帝製根據,但這位老昏聵而可憐地引經據典所作的皇皇大文,不僅太違悖時勢,而且也批了袁世凱的逆鱗,這就無怪袁世凱對他做了一回“交內務部查辦”的官樣文章。

由於袁世凱的黨徒作好了應有的準備,“洪憲帝製”的帷幕即將正式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