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共和逆流卷狂飆!袁世凱魂斷天安門(7)(3 / 3)

日軍在山東的侵略範圍,事實上已經越過中國政府所規定之區域,即如濰縣、濟南以及膠濟全線均不在劃定區域之內,當時中國政府曾經作過幾次無力的抗議。而日本則恃強狡辯,說占領膠濟鐵路是其行軍計劃之一部分,同時卻又表示“極願維持中國中立”。其自相矛盾之處,一望可知。中國的抗議,卒無結果,而日軍的占領,仍然繼續。

日軍在占領膠濟沿線各地後,即開始進攻青島。10月31日,日、英聯軍對青島進行總攻擊,經數日之激戰,於11月7日攻占青島,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最後失去,日本成為新的“主人”,而中國則遭受了不少的損失,根據一種統計,中國在戰區內的損失有:(甲)生命損失:死者共97人,傷者238人;(乙)財產損失:動產共值379590餘元,不動產共值648940餘元,而青島租借地以內之損失尚不計在內。

日、英聯軍攻占青島後,日軍在山東的軍事行動即告結束,中國也擬廢除中立區域,要求日軍撤兵。事先征求日政府意見,未得結果。1915年1月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乃照會日、英兩國,將中立區域“聲明取消,回複原狀”。10日,日使照複稱:“中國政府即不取消此通告,日本軍部之行動施設,於必要存留期間,依然存繼,不能因此通告受何等之影響,亦不能因此而受拘束”。中國政府雖於16日仍然作文字爭辯,但日本人於18日即提出二十一條之要求,中日之間又起一巨大波瀾,廢除中立區域問題反不為人所注意了。

日本在進攻山東的同時,還在籌劃另一個更大的侵略陰謀,那就是向袁世凱政府提出足以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件”。“二十一條件”不僅要肯定日本既得的利益,而且是進而實行滅亡中國的一個計劃。

“二十一條件”是日本經過長期的醞釀發展而形成的侵華政策的具體體現。早自1905年日、俄戰後,由於俄國對它轉讓了“南滿”權益,就萌發了把侵華作為重點的思想。所以在1908年9月,日本政府在《對外方針政策決定》中便確定了日本在滿州的“特殊地位”。1911年10月,當日本政府再次確定“對華政策”時,不僅要確立“在滿州的地位”,而且更進一步要確定在“中國本部”的優勢地位。1913年日本外務省在其《對華外交政策綱領》文稿中就把這種侵華政策的思想具體化了。文稿中說:“關東州(即遼東半島)租借地我國對滿蒙方麵利權的根底活動的重點……須以永久不動的心處之”,“南滿州鐵路,是帝國在滿州進而在內蒙古利權的根本源流……必須以永遠把握的決心……努力支持和發展我之地位”,“特別是華中及華南,人口稠密,物資豐富,因而列強競爭激烈,要謹慎周到地推進我之步伐,鞏固地盤”;“福建和我台灣(當是為日本所侵占)的關係,更是不容他國覬覦”。日本駐華官員在這種國策的指導下,也展開了積極行動,1914年8月26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外相加藤高明建議對華應提的具體要求:

一、將關東州(即遼東半島)的租界期限,進一步延長為九十九年;

二、南滿鐵路在上述期限內歸還或賣給〔中國〕;

三、安奉鐵路的一切關係,以南滿路為準;

四、日本的援助下,〔中國〕逐步改善南滿及東部內蒙古的軍政及一般內政;

五、承認日本國民在南滿及東部內蒙古的居住和營業自由,並為此而給予一切必要的便宜;

六、由日本借款建築九江至武昌及南昌至衡州、杭州間的鐵路。

日本的軍方人物也提出了內容大致類似的無理而狂妄的要求,如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福田雅太郎於1914年8月7日向外務省政務局長小池張造提交的《日華協約方案綱要》,其中列舉中日“共同防衛”;中國承認“南滿及內蒙自治”;“委任日本改善〔中國〕軍政、民政和幣製”;“中國讓與外國權利或借款時預先照會日本”。8月16日,參謀本部次長明石元二郎致函陸相岡市之助,要求中國“尊重日本政府在南滿、內蒙的優越權”,“委任帝國改善〔中國〕行政軍事”和“中國讓給外國利權或借款時,要預先征得帝國政府同意”等等。

至此,日本的侵華政策已日趨成熟與具體。它比較完整地包含在一個名為黑龍會的陰謀團體的一個秘密文件中。這文件是黑龍會在1914年9、10間提出來的,在“二十一條”被迫簽訂後的八個月被揭露。

黑龍會在秘密文件中主張不要隻顧目前,而要有長遠打算,認為“僅汲汲於膠州灣之攻擊,而於戰後大勢,稍懈其注意,則誤我國家百年大計。”黑龍會把歐戰看作是侵華的“百年不易再得之大有為的機會”。在秘密文件中提出了所謂中日《國防協定私案》,其中列舉:“中國將南滿及內蒙的統治權委任給日本”;“日本占有德國所占有的鐵路、礦山等全部利益”;“將福建省沿岸的要港,作為日本海軍基地;將福建的鐵路敷設權、礦山采掘權給與日本”;“中國委任日本進行陸軍改革及教練”;“中國委任日本進行海軍建設及教練”;“中國委任日本進行財政整頓及稅製改革”;“日本教育家任教育顧問,在各地設置日語學校”;“中國與外國借款、租借割讓領土,與外國宣戰、講和等均得日本同意”。這些內容實際上已具備了第二年“二十一條”的初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