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解散國會、省議會和自治會,以及頒布新約法、取消《臨時約法》的過程,是他逐步破壞資產階級民主製度和集中權力的一種過程。新約法的頒布,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完全失敗和袁世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獨裁統治的完成。自此以後,袁世凱開始走向帝製自為的絕路了。
第三節 民主共和成空談,強行帝製逆民心
黑龍會把歐戰看做是侵華的“百年不易再得之大有為的機會”。
傳說袁將簽訂“二十一條”交涉經過由人寫成小冊子密藏起來,待日後公布於世,為其洗刷。
“二十一條”簽訂後,袁世凱的仆從們大肆頌揚,說這是“元首外交成功”。
英、美、日帝國主義便是用了這些不同的處理手法,來導演這出“洪憲帝製”醜劇的演出的。
袁世凱設政事堂的目的,是要暗示其臣屬,他要當皇帝。
“華甫(袁世凱)!你我多年在一起,難道不懂我的心事?”
由於袁世凱的徒黨作好了應有的準備,“洪憲帝製”的帷幕即將正式揭開了。
日本對華的加緊侵略和“二十一條”的提出
正在袁世凱完成賣國獨裁統治走向帝製自為的過程中,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爆發了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而準備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爭漩渦的日益擴大,列強國家暫時地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這樣,就給日本加緊侵略中國造成了可乘之機。
1914年8月2日,即戰爭剛爆發後的幾天,日本即表示了它對這次戰爭爆發的極大興趣。它以英日同盟為理由,宣稱要履行同盟義務,采取必要的措施。8月6日,中國政府宣告中立並在總統府政事堂內設中立辦事處,公布局外中立條規二十四條,希望能借此不卷入各帝國主義間的爭鬥中。但中國政府自知並無實力保證“中立”,隻好分別向日、美兩國求助,遭到拒絕。這時,日本儼然以保護者自居,譴責中國不該直接向美國請求幫助。不僅如此,日本首相大隈重信還明目張膽地說明它們企圖進攻山東的計劃。他說:“德雖與日不表敵意,青島艦隊難免與英、法衝突,日以英國同盟關係,如東方有戰,日本不能中立,總須東方德艦滅盡,海麵方告和平。”就在發表這種計劃的時候,日本已進行了如下的侵略準備:
一、日本與英、俄二使協商條件兩項:(甲)英、俄在華利權,日本按約盡力保護;(乙)英、俄利權無關之中國各地,任日本自由行動,不加幹涉。英、俄、日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達成的諒解,使日本能放手地進行侵略。
二、日本已調動軍隊進攻青島,並擬至福建;又有軍人慫恿孫中山等起事,以製造中國兩種相敵對的勢力。
三、對中國提出的直接向德收回膠州灣的意見提出“警告”,威嚇中國說:“此事不向英、日谘詢,直接與德商,必生出日後重大危險”。其目的是既可借口“英日同盟”,進攻德占租借地,又可不居侵略中國之名。
日本在準備停當後,於8月15日即對德國提出最後通牒,通牒的內容是:
一、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國海上之一切德國軍艦,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裝。
二、在9月15日以前,將全部膠州租借地無償無條件交付於日本帝國官憲,以備將來交還中國。
通牒限23日正式答複,至期,德國未複,於是日本對德國正式宣戰。同一天,德國代辦馬爾參向袁政府表示德國願將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地交還中國,但袁政府這時不敢接受,電請美國政府代為接受,然後轉交給中國。可是沒有得到美國答複,日本已向膠州灣采取軍事行動――派出海軍封鎖膠州灣了。
日、德在中國領地上交戰,無疑是對中國的侵略和蹂躪。對於日本政府的逼人態勢,袁世凱政府竟然自動解除武裝,拱手相讓,9月3日,又按照日、俄戰爭時期的老辦法,劃定戰區供日、德交戰。袁政府並照會各國使節:“此次歐洲戰爭,所有各交戰國均係本國友邦,故本政府決意宣告中立,竭力奉行。茲先後據山東官吏報告,德國軍隊在膠州灣一帶有行軍戰略各形狀,日、英聯軍在龍口及膠州灣萊州附近一帶,亦有軍事行動等情,查本國與德、日、英三國,同居友邦,不幸在中國境內有此意外之舉動,實屬特別情形,與1904年日、俄在遼東境內交戰事實相仿。惟有參照先例,不得不聲明在龍口萊州及接連膠州灣附近各地方,確實為各交戰國軍隊必須行用至久之地點,本政府不負完全中立之責任。此外各處仍悉照業經公布之中立條規定全施行。但以上所指各地方內所有領土行政權及官民之生命財產,各交戰國仍須尊重。”袁世凱政府將國土、人民交付於列強,無異於送入虎口。日軍從9月2日開始在山東半島龍口登陸,相繼攻占萊州、平度、濰縣等地,並沿膠濟線進攻,10月進占濟南,占領了膠濟路全線。它雖一再聲明對中國毫無野心,而事實則儼然以戰勝國自居,在占領區內幹了許多令人發指的暴行。當在龍口登岸後,即通告在交戰地內的中國人民,要為日軍盡力,否則要遭到懲罰。並在水上警察局門首張掛日本旗,在附近村莊任意居住和強買物品,搶割莊稼作填道和喂馬之需。在萊州時,搶劫郵袋,占據民房,把桌椅以及可焚之器具當作柴薪,用來烘衣燒飯。在平度時,曾威脅地方官吏在五日內預備牛1000頭,雞2000隻,豬1000頭,米麵草料5000餘萬斤,大車1500輛,如有違誤,即以軍法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