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共和逆流卷狂飆!袁世凱魂斷天安門(5)(2 / 3)

袁世凱乘八人大轎,並有金冠藍服持戟的衛隊二百四十人為前導,誌得意滿地去完成其竊國的“大業”。

袁世凱見各省軍閥對他的陰謀已心領神會。

3月18日,約法會議在北海團城開幕,走了一番“選舉”過場,孫毓筠被選為議長,施愚為副議長。

袁世凱已經把辛亥革命所留下來的最後一點殘餘痕跡也抹幹淨了。

袁世凱的對外投靠

辛亥革命以後,侵略中國的有四個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英、俄、日、美。袁世凱為了博得它們的更大支持,以維護他的賣國獨裁統治,而承認它們某些侵犯中國主權的無理要求。

英、俄兩國自清末以來,即積極在外蒙古和西藏進行侵略活動;辛亥革命以後,更乘機加緊活動,並力圖使它們的侵略合法化。英國在西藏問題上,曾乘辛亥革命的機會,唆使由它訓練過的藏軍起來驅逐清政府的駐藏官員,並供給藏軍軍火,圍攻將聞風起來響應辛亥革命的駐軍,提出“西藏獨立、西藏自治、不駐漢官、不駐漢兵”的口號。同時,還在幕後操縱藏軍出兵堵截川邊東路,不準漢人往還,進而又攻陷嘉玉橋、碩督、裏塘等地,當地官兵倉皇逃走;不久西康全省除康定等11縣外,都被藏軍攻陷。英國還策動西藏地方政府宣布“獨立”。英國的這個陰謀,是想乘機使革命軍因逐清軍而不能進入西藏,也使駐軍無法響應起義,以便它乘此把西藏從中國分割出去。1912年7月,滇督蔡鍔和川督尹昌衡分路反攻,連敗藏軍於川邊區域,克複數地。在“西藏獨立”的陰謀將要失敗的時候,英國乃進一步出麵公開幹涉,逼迫中國政府同意召開所謂中、英、藏三邊會議,企圖通過訂立條約的形式來迫使中國政府承認西藏的“獨立”。8月17日,由駐華英使朱爾典致送袁政府的備忘錄中提出了四項無理要求:

一、不許中國幹涉“西藏的內政”;

二、不能容許中國在拉薩或西藏保持無限製的軍隊;

三、要求根據以上各點訂立協議,作為承認中華民國的條件;

四、在訂立協議前將對中國人封閉一切經往西藏的交通。

英國複以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要挾。而袁世凱正急於要求得到列強的承認,以完成其賣國獨裁統治,於是在9月中旬即命川滇軍停止向西藏進軍。本來川滇軍可乘勝前進,直抵拉薩以期永固西陲,但由於袁的妥協而留下後患。1913年10月13日,袁世凱政府在英國的威脅和壓力下,在印度西姆拉召開了有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西藏問題。袁世凱政府以西藏宣撫使陳貽範為代表。開會之初,藏方代表便在英國支持下提出中藏邊界一案;英國代表更提出了“內藏”“外藏”的名目,幾將川邊諸地及青海全境劃歸西藏管轄。陳貽範則謂西藏原本中國領土,殊無劃界之必要,如西藏意在自治,則以清末趙爾豐邊軍兵力所及之地為限,江達(孜)以西聽任西藏自治。雙方仍爭執不已。至1914年2月17日,英國代表主張劃分內藏、外藏,又於3月11日提出調停案十一條,限中國委員一星期內答複,並以宣告會議破裂相脅;駐京英使朱爾典幾次親自出麵通牒袁政府,聲稱《西姆拉條約》是解決西藏問題的惟一法案,如中國政府拒絕簽字,則“三方會議”所定之利益,中國不能享有等等。在英國的壓力下,袁政府的代表在條約草案中向英國承認了“外西藏”自治,而所謂西藏內外之界卻是由當時的西藏地方當局在英國的脅迫利誘下背著袁政府私下劃定的。這個條約後來未被袁政府正式批準而成懸案。英帝國主義者日後雖以此作為侵略西藏的借口,但一直未能奏效。

俄國從19世紀末年以來,即把外蒙古看做自己的勢力範圍,素懷侵略野心。早在1911年8月4日,俄國內閣總理大臣斯托雷平召開的“遠東問題特別會議”上專門討論了外蒙問題,會議記錄暴露了沙俄支持外蒙獨立的野心:“誠然,在蒙古問題上發生的危機,並不出我們意料,因為很久以來我們一直給予蒙人支持和庇護,我國一些駐蒙代表在頗大程度上促使蒙人確信,若要與中國脫離關係,他們可以指望得到俄國的援助”;“中國在蒙古擬實行的新政,中國農民在鄰接我國邊界地帶進行墾殖,用鐵路把這條邊界附近的居民與中國行政中心連接起來,以及中國軍隊的部署,尤其在緊靠近我國領土的地區,中國軍隊的大量出現,不能不使我們憂慮。因此,蒙古問題對我們具有重大意義,支持蒙人反對上述中國政府計劃的願望完全符合我國利益”。因此,在辛亥革命前夜,俄國曾照會中國政府要撤廢中國駐外蒙地方的軍備,清廷未允。武昌起義爆發後,沙俄乘機策動外蒙於1911年底宣布“獨立”,號稱大蒙古帝國,“活佛”哲布尊巴自稱日光皇帝。同時,俄國還要求清廷承認它在外蒙有築路權,承認外蒙“自治”。當時清廷自顧不暇,未予答複。後來,俄國又與英、日帝國主義就所謂中國問題達成協議,便更加確定了它在外蒙古的地位。1912年7月,俄國與日本訂立第三次《日俄密約》,瓜分南北滿及外蒙;9月,與英國訂立秘密條約,瓜分蒙藏;10月,直接與“活佛”哲布尊巴訂立《俄蒙協約》,規定俄國承認蒙古之自主,扶助其練兵,不準華兵入蒙境地,而俄人獨能享受種種特權。這樣外蒙古雖然脫離了清朝的統治,卻使沙皇製度的影響強化了,而封建主階級又從狹隘的階級利益出發實行了反動的對內對外政策。1912年11月3日簽訂了《俄蒙協約》及附約《俄蒙商務專案》。這個條約把蒙古經濟命脈交給俄國,軍隊的編練和蒙古的國防也落到帝俄手裏,受其監督。此後,俄國積極進行迫使中國正式承認的活動。民國成立後,曾聲明不承認《俄蒙協約》,幾經交涉。但是袁世凱卻別有懷抱,於1913年5月訂立《中俄協約》,草約經國會否決,但國會旋即解散。袁世凱急欲俄國承認其合法地位,為實現其反人民、反民主的計劃而期待著帝俄給予援助,所以不僅不采取軍事行動,還在1913年11月5日簽訂了《中俄聲明文件》,向俄國承認了外蒙古的自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