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成立,本已輿論嘩然,“反對氣焰,布滿南中……上海新聞界尤著論攻訐,不遺餘力。各省議會各法團,亦群起響應,慷慨悲歌之言,借款亡國之論,宣言通電,彌滿全國。”加之張、王通電發出後,立即得到南方國民黨勢力地區的響應,於是黃興及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四省都督等群起通電詢問,指斥這次借款的違法性質,抨擊袁世凱政府“私借巨金,允髦議會,附件內容,均未宣布”;“私借外債,許外人以監督財政等”。北京國會內部也展開鬥爭,大多數國民黨議員以鮮明的態度表示反對;號稱穩健派的共和黨則僅指摘政府手續違法,議會存在,不經協讚,直行簽字,殊屬不合,至於借款,並不反對;而依附袁世凱的進步黨因從大借款中分肥自潤而支持袁世凱,反對國民黨,並由進步黨人丁世嶧為首的84人發表通告,證明張、王通電已由張、王當麵聲明“純屬個人私電,與參議院無涉”,直接否定了國民黨勢力在國會中的作用。
在反對借款的一些通電陸續發表後,借款問題已引起社會上的注意,袁世凱對付這個問題采取了兩種辦法:一方麵由袁政府的財政部一再發布通告,說明此案曾於去年12月經臨時參議院通過,並且誇張事實以說明借款的必要。黎元洪也在這時出來幫腔,說明此次借款的合法性,辯解它的賣國性;另一方麵,袁世凱親自出馬威嚇反對者說:“本大總統,受國民付托之重,在職一日,即應盡一日之任,繼不能如胡都督東電所稱臨時政府不日消滅,遂視為垂盡之政府,置諸不問,貽害無窮。況值茲邦本未固,各地不逞之徒,包藏禍心,群思借端煽惑,傾陷我四萬萬人民共有之民國,該都督有保障人民,維持治安之責;正宜主持公論,力挽狂瀾,不意竟有此隨聲附合之言,淆惑觀聽,殊堪駭詫!”同時指使他的部下北方軍閥聯合斥責國會反對借款是“不顧大體,無理取鬧”。
在內外的壓力下,袁世凱在借款問題上的鬥爭終於占了上風,反借款的浪潮被平息下去了,袁世凱從借款中獲得了進攻革命的軍費。然而“二次革命”爆發的時機亦已趨成熟了。
“二次革命”的經過及其失敗
“宋案”和借款問題是“二次革命”戰爭的爆發點。國民黨對於“宋案”爭論不決,而在借款問題上又連被袁世凱占了上風,使自己明顯地處於被動地位。袁世凱則步步緊逼,他在諸事齊備後,便先發製人,決定與國民黨兵戎相見。
1913年5月29日,《時報》載《大陸報》記者訪袁時,袁世凱還聲稱要做“建造自由國”之華盛頓,謂“對內對外均以和平,此為最要之事”;而6月9日便翻然下令撤免李烈鈞江西都督職,14日撤免胡漢民廣東都督職,30日撤免柏文蔚安徽都督職,理由是三都督反對借款,不服從中央。李、胡、柏三督是當時國民黨握有實力的三個重要人物,袁世凱撤免三都督是正式向國民黨進攻的開始,並借此消滅國民黨的地方實力。
在撤免命令發布前,袁世凱已作了些軍事上的布置:5月中旬,他的嫡係李純已奉密令作準備,並派所部第六師全數開至鄂省蘄春、武穴、田家鎮、興國一帶分段駐紮,以控製九江、安徽方麵。撤免令既發表,李純部即向九江進攻,同時又增派段芝貴、馮國璋率軍隊南攻。在這種步步進逼的情況下,李烈鈞在退守至湖口時,被迫還擊,並於7月12日在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發布討袁通電,列舉袁世凱“乘時竊柄,帝製自為,滅絕人道,暗殺元勳,允髦約法,擅借巨款。金錢有靈,輿論公道可收買;祿位無限,任心腹爪牙之把持。近複盛暑興師,蹂躪贛省,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仇,實屬有負國民委托”等種種罪行,號召國民“急起自衛,與天下共擊之”。李烈鈞的堅決態度得到所部擁護,被推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15日,黃興在南京強迫程德全宣布江蘇獨立,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接著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四川各省及上海紛紛獨立響應。
而這時的國民黨並沒有因麵臨反革命的挑戰而同仇敵愾,在北京的國民黨議員大都對法律解決“宋案”抱有幻想,及至“二次革命”爆發時,僅有少數議員決然南下討袁,大部分仍坐在國會大廳裏從容論道。袁世凱欺騙說,這場戰爭僅僅是要討伐黃興、李烈鈞等幾個叛亂分子,並非要消滅國民黨;國民黨支部長吳景濂便將黃興、李烈鈞等除名,還登報聲明稱:按照規定,開除黃興等人要經大會決議,但因政府所給期限太短,無法召開大會,惟有遵照總統命令予以開除。直到江西的槍炮聲傳到上海國民黨總部時,國民黨領導人仍然意見紛紜,沒有統一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