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共和逆流卷狂飆!袁世凱魂斷天安門(3)(2 / 3)

孫中山、黃興等在北京停留了一個月,與袁世凱先後會晤了13次,9月25日,臨時大總統秘書廳通電公布大總統與國民黨兩領袖孫中山、黃興經過會談後擬定的八大政綱:

一、立國取統一製度;

二、主持是非善惡之真公道,以正民俗;

三、暫時收束武備,先儲備海陸軍人才;

四、門戶開放,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

五、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於農林工商;

六、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餘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權主義;

七、迅速整理財政;

八、竭力調合黨見,維持秩序,為承認之根本。

這樣,袁世凱就在全國人民麵前被打扮成為“聯合各政黨魁傑,捐除人我之見,商榷救濟之方”的頗有政治家風度的人物了。

孫中山返滬以後,對此行也頗感滿意,袁世凱通過這樣一次活動達到了麻痹革命黨人的目的。這個結果在政治上的表現是:臨時參議院停止了對政府的抨擊,政局暫時得到穩定。10月15日,英國《旁觀者》發表駐北京記者的通訊說:“此間情勢已有驚人的進步,民眾對國民政府深為滿意,對臨時大總統的反對聲浪也沉寂下去了。”同一天的上海英文刊物《國民評論》周報報道說:“黃興到北京後,繼續致力於消除黨派之間的猜忌和紛爭,其結果無疑是加強了政府的力量。在孫文博士和黃興將軍到京以前,這些猜忌和紛爭已危及民國的生存。”麵對這種“安定”,國民黨人盲目地認為將與袁世凱進入一個和平合作的憲政時期,於是便更加積極地推行“政黨政治”的活動。

“政黨政治”原是國民黨在其成立宣言中就已標舉出來的政見之一。它的積極主張者和活動家之一是宋教仁。清朝政府被推翻後,宋教仁便認為革命已告成功,他說:“以前,是舊的破壞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時期。以前,對於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鬥;現在,對於敵黨,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鬥。”他把實現政黨內閣作為他的政治抱負和革命的最終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靠著吸收立憲黨分子和舊官僚組成一個龐雜的政黨――國民黨來積極進行政黨活動,他的具體主張是把正式總統讓給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而內閣必操之於代表新勢力的政黨――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