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議和代表伍廷芳及參讚溫宗堯、汪兆銘,以清帝退位,民國統一,議和任務告一段落,乃於2月16日向孫大總統及各省都督通電報告關於清帝退位與優待條件之交涉經過,並作數項解釋。電文曰:
南京孫大總統、武昌黎副總統、各省都督公鑒:廷與前清內閣協議清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已於初九日致各省都督青電,略陳梗概,諒蒙洞鑒。初十、十一等日,與前清內閣往複磋商,昨日得其複電,已全體承諾。案清帝辭位問題,彼此籌商,一月有餘,關於辭位以後優待條件,尤費籌劃。民國政府宗旨,在合漢、滿、蒙、回、藏各民族,以建中華民國,已屢次剴切宣明,而所定滿、蒙、回、藏各民族讚成共和之待遇條件,於平等大同之義,委曲調護之心,皆已周至。然滿、蒙王公所注目者,不僅在本族之位置,尤在清帝辭位後待遇之厚薄。果使清帝辭位,得蒙優待,則皆以為清帝且如此,滿、蒙諸族更何所慮。設其不然,則皆以為清帝猶不免如此,滿、蒙諸族更無待言。此種存心,驟難解說。前因優待條件,久未商定,大起恐慌。謂即不見容於漢人,不如托庇於外國。東三省及蒙古等處,已見端倪,因疑成隙,將為巨患。廷勞心焦思,迭與臨時政府商酌,以為中國曆史上,凡遇鼎革,興朝對於勝朝餘裔,恒從優看待,既以成寬容之德,亦以安舊臣之心。況今者民國政府持人道主義,又值清帝讚成共和,自願辭位,民國政府法漢高雍齒且侯之意,承明祖寬待元裔之風,予以優待,必為國民所不拒。惟事關重大,廷雖受議和全權代表之任,而再三審度,不敢擅作主張。爰於本月初四日,將前清內閣所開優待條件,攜赴南京,麵商政府諸公,於所開條件,有所修正後,提交參議院再加修正,得多數表決。並謂將來字句之間,如稍有斟酌,無關大體者,不必複須得參議院之同意。廷以議決案電達黎副總統,承表示同情,複前清內閣後,複有所爭持,當經稍加修改,告以自此無可再讓。民國政府於造成共和自願辭位之清帝,雖可予以優待,然萬不能於共和國體稍有妨礙,致蹈虛君位之嫌。迨十二日下午,得前清內閣回電,已全體承諾,同日清帝辭位之詔,亦已宣布。自此清國統治權全歸消滅,中華民國統一,全國永無君主之餘跡矣。詳審優待條件中,多關於清帝之一身及其祖宗家族等事,與政治無關。其必宜注意者,應一一解釋,以期共喻,謹曆舉如下:
一、清帝名號
案關於清帝一身之待遇,廷前隻許以待外國君主之禮待之。旋經彼此磋議,以為雖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不能無所稱謂,乃予以讓帝之號,而彼方以為近於謐法,堅不肯從,始定為清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清帝與大清皇帝,名稱不過有詳略之殊,猶之直隸總督,簡稱則為直督。故參議院所堅持者,在辭位之後四字,而於清帝與大清皇帝之別,謂為無關宏旨,可以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不廢,為最後之決定,蓋如是由辭位之後,自可稱為已經辭位之大清皇帝,與虛君位主義風馬牛不相及也。至於清內閣初所要求者為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廷已嚴加拒絕。彼亦慮蹈於虛君位之嫌,承認廷所主張矣。
二、清帝居住
前清內閣所要求者,為大內宮殿,或頤和園,隨意居住。廷以專製君主為萬目所共瞻,且居城之中央,阻礙東西南北之交通,必須拆改。清帝隻居頤和園,不可仍留宮禁。而前清內閣謂嚴寒之際,倉猝之際,未能即行遷移,應聽暫為居住,日後再退居頤和園,此不過暫時之事。
三、禁衛軍編製
前清內閣以清帝辭位後,雖不應仍有禁衛之軍,而數近萬人,一旦解散,將以失業之故,而起恐慌,要求將該軍額數、俸餉,仍如其舊。廷以該軍原名禁衛,必改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然後可儕於國民軍之列,而不使人疑為已經辭位之清帝,仍有宿衛之兵。
四、王公世爵
案美、法同為民主之國,法有世爵,而美無之,此各因於其曆史。美以平民手創新國,故世爵之製,無自而生。法以革命之力,變君主為民主,其曆史所貽留之製度,苟無礙於共和主義者,未盡改易,故世爵之製,仍存不廢。今我中華國體新定,而滿、蒙、回、藏各處,因於曆史,部落之製,未盡蠲除,一旦去其王公,各部驚疑,必滋大亂,故待遇滿、蒙、回、藏條件,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一條。此中情形,想必為識者所鑒諒。頗聞論者有謂:既受世爵,不宜再享公權。案共和國以國民平等為原則,即有爵號,不過以曆史所貽留,為一家一姓之榮譽,故平時以私人資格,雖可以爵號自娛,而當其行使公權,如為官吏及議員等,則不能以爵號並列。故關於清皇族待遇及關於滿、蒙、回、藏各民族待遇條件,於一麵留其爵號,於一麵使其公權、私權,一切與國民平等,庶於共和國體無所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