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15)(3 / 3)

此後,隆裕太後又召集親貴召開第四次禦前會議。奕訁斤托病未參加,載灃行至地安門時,聽說奕訁斤未到,自己也返回本府。這次會議上恭親王溥偉顯然是力諫太後“勿惑流言,勿墮奸計,止君主立憲尚可求生,若一旦遜位,則萬事瓦解!臣等寧決死殉國,不服共和!”

說話時聲色俱厲。

隆裕太後表示:“吾亦以遜位事大,爾等既不欲,吾敢擅專?”

言畢大哭。這時各親貴又參劾起奕訁斤來,說他曆年誤國,諸多罪責,直至這次主張共和,全是錯誤!最後,載澤又奏劾袁世凱,說他“以軍餉不足不能開戰,後頒國內短期公債,勒捐親貴大臣,合內帑黃金八萬兩,款近千萬,仍不開戰,是何居心?”

這次會議又是無結果而散。

在宗社黨頭目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以後,段祺瑞等清軍將領46人又聯名上書,請清室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共和政體。

46名將軍聯名要求共和,形勢十分嚴重,這無疑成為一次內部出現的示威,幾乎是一次兵諫。

在此情況下,不得不召開有各親貴參加的第五次禦前會議。

會上,連反對共和最激烈的人也沒有發言,大家麵麵相覷。隻有人提出段祺瑞的電文可能是假的。其實這是一種自我欺騙。由於奕訁斤和載灃都沒有到,隆裕太後隻說了一句“明日與渠二人(指奕訁斤和載灃)決之”,大家即散去。

隆裕太後在召集第六次王公們參加的禦前會議上。

各位王爺們仍然是唯唯諾諾,沒有一句肯定的話。

最後隆裕太後說:你們反複推求,始終遷延不定,這樣疑惑會越來越多,“將來會演出同室操戈、塗炭生靈之慘劇!此後茲事由我一人承擔耳!”

於是罷會,召袁內閣撰擬宣布共和詔旨。平素遇事無甚主見的隆裕太後,這時事情逼到這裏,也隻好破釜沉舟拍此一板了。

當然,這不排除主張遜位的王公及被袁世凱收買的張蘭德事先對她的影響。

會後,優待皇室條件決定,於宣統三年12月25日,即公曆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及溥儀發出了退位詔書。

這是一份特殊的詔書,詔書前沒有以往皇帝詔書中“奉天承運皇帝”的程式,尾部卻又增加了內閣諸大臣的簽名。

在退位詔書發下之前,隆裕太後率皇帝還召集近支王公大臣及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開了最後一次即第七次禦前會議。

會上隆裕太後哽咽流涕,各王公大臣也都痛哭失聲。

過了一段時間,太後向溥儀說:

“‘爾這所以得有今日者,皆袁大臣之力’。即敕皇帝降禦座致謝袁大臣。袁大臣惶恐頓首辭謝,伏地泣,不能仰視。”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清帝退位

民國元年(190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後率同清帝宣統退位,其退位詔書全文如下:

“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優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這篇詔書據說是南通狀元張謇的手筆,但“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一筆是袁的左右所增加。詔書由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外務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紹英、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學務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農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副署。

清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至宣統退位,共計297年;自順治入主中國,至宣統退位,則為268年。宣統退位是在民國元年2月12日,就是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與退位詔書宣布的同一日,袁世凱發表了“真電”表示讚成共和,其原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