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15)(2 / 3)

良弼之死,一般王公大臣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離開北京逃到天津、大連、青島一帶。在京的滿族大員紛紛請袁派兵保護。袁正要利用保護之名把大批政治俘虜控製在他的手裏。

天安門城內七次禦前會議

在紫禁城後三宮的西麵,有一棟叫養心殿的宮殿,它的後部是西六宮。

養心殿建於明朝,清雍正年間重修,因雍正帝的父親康熙帝死於乾清宮(明、清皇帝的寢宮),雍正帝不願再住父親住了60多年的乾清宮,決定在養心殿為父守孝,期滿後再沒搬動,養心殿就成為他的寢宮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以後,清朝各代皇帝一直沿用這棟宮殿。

養心殿正間設有寶座,上有藻井,是召見大臣,引見官員的地方,前、後殿相連,周圍廊廡環抱,設計非常緊湊舒適,前殿辦公、後殿就寢方便自如,且這裏與辦理軍國要務的軍機處相距很近。

外院矮小的房屋是太監侍班的地方,官員可以在此暫候召見。院內東西配殿是佛堂。養心殿前殿正間及東暖閣,在同治、光緒年間是皇太後垂簾聽政之地。

在辛亥革命的衝擊下,一直在拖延待機的隆裕太後,已無計可施,隻好多次召開禦前會議,商議宣統皇帝溥儀的退位問題。

禦前會議在養心殿東暖閣裏召開,據《清室禪記》載,隆裕太後為此事曾召開了數次禦前會議。到退位時為止,共召開了7次。

宣統三年,即1911年11月1日,在全國反對帝製的革命浪潮衝擊下,皇族內閣總理奕訁斤不得不宣布辭職,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同年12月6日,攝政王載灃也不得不辭職。此時清室雖名義上還有隆裕太後支應,但實際已經被袁世凱所掌握。

此後,袁世凱便利用革命勢力向清廷施加種種壓力。以辭職、辭爵,索取皇族資財充軍餉,發動中下級軍官段祺瑞、曹錕等46人合詞請清廷接受共和政體,脅迫清室退位。

據載濤認為,大太監張蘭德受袁世凱賄賂,替袁在隆裕太後麵前做了很多威脅利誘的工作,促使隆裕太後接受共和政體。這使走投無路的隆裕太後,隻有往袁世凱的圈套裏跳,因為這樣還能得到優待。

第一次禦前會議是在12月下旬。會議召開前,袁世凱派出的所謂北方代表曾傳達過南方民軍代表伍廷芳的要求,即:“人民誌願,以改建共和政體為目的”,否則罷議。

唐紹儀亦屢次電奏:談判艱難,並請速開國會。

在這種情況下,隆裕太後遂召集王公大臣開禦前會議。她認為,此等大事應該由臨時國會公決。即當麵詢問諸王公大臣,均未提出異詞。

於是命內閣一方麵迅速擬出選舉法,限定日期召開國會;一方麵電告唐紹儀轉達伍廷芳,先行罷兵停戰。袁世凱在這個會上則表示自己“奉職無狀,罪應萬死”。隆裕反而安慰他說:“卿勿爾!國家大事既相付托,當勉為其難,即使挽回無術,吾決不咎卿也。將來皇帝成立,吾且以卿之忠盡、艱難困苦情形告之。”言罷與帝相抱而泣。諸王大臣亦涕不可抑。第一次禦前會議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次禦前會議1912年1月。國務大臣並未參加,會上貝子溥倫首先發言。

他說:“我族再立中夏,固已絕望,即國民會議果開,於我亦絕無利益。袁世凱雖力欲保存君主,而勢孤黨弱,譬之片石置激流,終必動搖,其何能濟!目下和議雖未決裂,而南京已立政府,北伐之聲日益加厲,民軍四布,與待兵臨城下,服從武力,何若自行遜讓,愛蒂長留!況優待皇室,係民軍商請,似不中變。孫文雖暫為總統,豈能支此危局。聞已約定,推袁世凱為總統,事若果成,豈但中國之幸,抑亦皇室之福。所慮者,袁世凱理學氣太深,日來辭職之意,堅決非常,此則不可不慮。凡我宗支當說,其不可拘泥者也。”

雖然他對袁世凱的判斷有所失誤,但是對皇室的前途的分析、維持皇族利益,是頗有見地的。

隨後,奕訁斤很讚成他的發言,但是,恭親王溥偉、貝子銜奉恩鎮國公載澤卻堅決反對,這次會議爭論了好久,都沒有結果。

第三次禦前會議也是在1月。這次宗室王公與國務大臣共同與會。以前已經表示過讚成共和的溥倫、奕訁斤,由於被堅持反對共和的軍谘使、宗社黨頭目良弼和溥偉等人所恐嚇,又改變立場,也反對共和。各大臣都默然相對。過了好長時間,民政大臣趙秉鈞、署外務大臣地有惟德、署郵傳大臣梁士貽等先後發言:“主持共和,本非初願,但人心已去,恐君主難保耳!”

實際這次會議又有退步。再加袁世凱11月28日途中遇炸彈未傷,宗社黨又恫以危詞,袁世凱自己也有些害怕,事情仍是僵局。而革命軍方麵卻不能等待,故隆裕太後不得不再召集禦前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