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14)(2 / 3)

伍廷芳電告所列的將領名單計50人。除王懷慶、張懷芝、徐邦傑係增列,又王占元、何宗蓮、張士鈺、薑桂題、倪嗣衝五人複段祺瑞電較遲,除去此五人外,即為最早所列的42人。列名的著名將領中少了一個馮國璋,馮因為攻下漢陽後,清廷封他為二等男爵,同時他又剛出任禁衛軍統領,所以沒有參加這次列名通電。

良弼被刺和段祺瑞等著名將領聯名通電同一天發生,這一來讓清廷萬分震動:一方麵顯示革命黨人在北京皇城內外已滿布黨羽,可以為所欲為;一方麵握著兵權的北洋軍將領已向清廷敲了喪鍾,奏了哀樂。因此可把清廷親貴王公們嚇得魂飛魄散,朝不保夕,簡直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於是紛紛席卷細軟,攜帶妻妾避難到天津、青島、大連租界,托庇於洋人。還有不能走的則紛紛請袁世凱派兵保護。

1月27日隆裕太後召集禦前會議時,王公親貴到的寥寥可數,隻有代表袁世凱的趙秉鈞如時而至。隆裕向著趙哭著說:“趙秉鈞啊,你快點去對袁世凱說,一切事都好商量,保全我母子的性命要緊。”

原來袁世凱自從1月16日被刺後就稱病不入朝,派民政部大臣趙秉鈞代表他參加禦前會議。19日,趙在禦前會議時提出一個辦法,要南北政府同時取消,另組臨時政府以及優待清皇室。當時清王公都默默無語,少年親貴則堅決反對,尤其是良弼。這天,趙秉鈞竟然站起身來,大聲地說:“今天開會,明天也開會,議來議去議不出個所以然來,既然禦前會議都不能作決定,內閣也隻好辭職了。”他說完便氣衝衝,滿麵怒容地往外跑。外務部大臣胡惟德、郵傳部大臣梁士詒也跟著退席,嚇得隆裕臉都變色了。

趙秉鈞是個來曆不明的人,他是袁世凱手下一個怪角,他這時扮演的,是《三國演義》上的華歆,任務是逼宮。他姓趙,趙是百家姓中的第一姓,他名秉鈞,又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涵義,他的排行是老大,他的生辰則是甲子年正月初一子時,是歲首的第一時,一切都是第一。讀者請想想,天下真有這麼巧,樣樣都第一的嗎?其實,他生於何方?父母姓甚名誰?何時呱呱墜地?他並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他知道自己的時候,是在河南臨汝縣的一家富戶做書童。由於他為人伶俐,長於機謀,後來竟給他爬到典史,由典史而同知,由同知而道台,由道台而巡警道,由巡警道而民政部侍郎、尚書,一路扶搖直上,官運亨通,成了袁世凱的密探部主腦,當時的北洋軍人都呼之為趙大哥而不名。他自號智庵,儼然認為自己是袁的大智囊。趙大哥的“逼宮”好戲一直唱了好多天,在良弼遇刺和北洋軍通電後的第二天,趙在禦前會議見到隆裕太後痛哭,趙大哥的眼淚也不禁奪眶而出。下朝後,京畿營務處的要員雷朝彥(震春)、陸郎齋(建章)等都迎上去問消息,雷問:“大哥,今天的戲唱得如何?”趙連連搖頭說:“難過,難過,這種戲不是人唱的!”

清廷眼見人心軍心都已大變,而袁世凱又不露麵,趙秉鈞則不斷逼宮,因此一再催促袁世凱銷假視事,1月29日袁再托病不肯入朝,其奏文曰:

“臣久患心跳作燒,及左腿疼痛等症,無暇靜養,迄未就痊,因近日謠訛紛起,未敢再請續假,勉為支撐,稍安人心。日前聞軍心漸多動搖,異常焦灼,連夜不寐,心跳益劇,頭眩尤甚,而腿疼遷及腰間,步履尤為不便。奏傳今日召見,仍難驅叩宮門,謹懇格外施恩,賞假二三日,以資調養。所有下情已囑國務大臣胡惟德代奏一切。至軍隊讚成共和,實由於湖北黨人多方煽惑,已由臣迭發電信,剴切解勸,當不至遽與革命軍聯合。近議國體一事,已由皇族王公討論多日,當有決定辦法,請旨定奪。臣職司行政,惟遵朝旨。現遵旨與伍廷芳仍商國體公決變通辦法,今日停戰期滿,昨電伍廷芳托詞延宕,亦未顯與決裂,而徐州、潁州均已開戰。臣才力短淺,奉職無狀,悚惶待罪。謹奏。”

清廷在接到段祺瑞等前線將領所發的通電後,為了緩和及安撫,乃由內閣複電,一麵深許各將領的“忠君愛國至誠”,一麵仍覺得“改變國體,事關重大,非付之國民公決,不足以昭慎重。”其實這時隆裕太後已毅然決然付袁以決定大計之權,不過二三近支王公仍多方留難,所以段等的通電發出後一個星期,清帝退位之詔仍未頒布。

民國元年2月4日,段祺瑞、王占元、何豐林、李純、王金鑄、鮑貴卿、李厚基、馬繼增、周符麟九人發出逼退的第二電,專向少數王公說話,措詞更為激烈,並以即將率全軍北上相恫嚇。電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