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於是成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在這天率領湯、王兩代表和美籍顧問荷馬李於下午5時專車抵達南京,下榻於寶華盒。提起這個寶華盒倒是一個有名的地方,它是清兩江總督招待外賓的賓館,後來變成了西箭道參謀本部。
孫中山先生抵京後,有人問孫先生說:“您這次回國,帶來了多少餉?多少槍炮?”孫先生笑著回答說:“我空著兩手回來,可是我帶回來國人最需要的東西,就是革命精神。”
民國元年元旦(以下本文全改用陽曆)晚10時,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誓詞曰:
“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代表會對國務員名單亦小有修改,原來孫大總統是提名宋教仁長內政,章炳麟長教育,未獲通過。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名單分布,各部總長中僅陸軍、外交、教育三部是同盟會會員,其餘各部總長都是立憲派人士中同情革命者。不過次長幾乎全是同誌。政府雖告成立,實業部總長張謇、交通部總長湯壽潛均住上海,內務部總長程德全則臥病租界,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則在上海洽商借款,司法部總長伍廷芳更因在上海主持和議,不克返寧,所以這時的南京政府,實際負責的總長也隻是三位革命黨人,就是陸軍部總長黃興、外交部總長王寵惠、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其餘五部部務均由次長代理。
臨時政府經參議院通過後,孫大總統於1月5日舉行各部委任禮,各部成立的日期則有參差。特表列如下:
本來武昌方麵和上海方麵的革命同誌意見就不太協和,事情肇因由於黃興,黃興自己已經竭力希望彌補這個裂痕,可是天下事往往是有了裂痕,隻會擴大,很難彌縫。南京組府時,推舉黎元洪為副總統,也是黃興的建議,其目的即在調和武漢,不過武昌首義的誌士甚多,僅讓黎元洪一個人做副總統,在武昌方麵看來是不公平的。當時黎元洪下麵的革命同誌中,最重要的有一位孫武,他對策劃起義,貢獻很大,起義前一天,孫武試驗炸彈,不幸爆發被炸受傷,舉義後孫武是軍務部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孫武由武昌到了上海,因為他和黎元洪接近,所以對黃興很不好,由於和黃不睦,言談之間,自然對上海方麵的革命同誌也不好。陳其美對孫武的印象便非常不佳。臨時政府籌組時,孫武希望做陸軍部次長,可是陸軍部總長是黃興,黃既然不歡喜孫武,自不會拉他作次長。於是孫武便被擯棄,就因此使得武漢和寧滬之間更形貌合神離。
當臨時政府的人事尚在磋商時,有一天,於右任去找黃興,恰巧這天胡漢民、宋教仁都在黃處,黃見到這位西北革命領袖、《民主報》的主持人,便笑著說:“你來得正好,我們正在談組織政府的人選,你有什麼意見?我們大家不妨交換一下。”於表示有一件事必須注意,就是在政府人選中,應該多容納武昌首義的革命同誌。不幸於的意見並未被黃完全采納。當時孫中山先生甫由國外返國,對於組府人事黃興意見最被尊重,黃認為已經公舉黎為副總統,武昌方麵應該滿意了,所以各部次長多由海外歸國同誌出任。至於章炳麟(太炎),原來是提名他為教育部長,未被各省代表會同意,遂告落空。章是個學問家,但個性很怪,他參加革命一心想做一個國師,想像戲台上的諸葛亮或是劉伯溫,不料南京臨時政府組成後竟沒有他的份,遂使他也站到武昌方麵。由此武昌不滿南京組府的人事,而浙江的陶成章也與武昌接近,因此浙江一部分革命同誌亦傾向武昌,使寧漢之間的裂痕更加擴大。
同盟會在革命時期一直是個秘密組織,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才決定改為公開組織,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舉孫中山先生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宋教仁、胡漢民、馬君武、劉揆一、平剛、張繼、李肇甫、汪兆銘、居正、田桐為幹事。實際責任由宋教仁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