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11)(3 / 3)

十月二十七日午後二時,南(革命軍)北(清廷)代表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廳舉行第一次會議。南方首席代表是伍廷芳,參讚是溫宗堯、王寵惠、汪兆銘、鈕永鍵;北方首席代表是唐紹儀,參讚是歐賡祥、許鼎霖、趙椿年、馮懿同。會議桌是一個長條案,伍、唐並位上座,雙方參讚左右列,武昌軍政府外交司長王正廷亦列席於伍、唐的對麵,但均無發言權。雙方坐定後,就互相查閱文件,同時宣布開會,首先由伍廷芳提議,自二十九日起停戰,所有鄂、晉、陝、魯、皖、蘇、奉等省一律實行,待清內閣回電同意,然後和談才能正式進行;在和議進行中,如有擅自調動軍隊的,彼此均當從嚴懲處。伍補充這一提議,認為和談就是要和和氣氣地談,不能打打談談,一邊打一邊談,因為這樣便不是真正的和談。唐紹儀繼伍起而發言,他表示立即把伍的建議電達袁內閣,同時請伍亦立即電告武昌黎都督轉告各省查照。同時談到一段故事,就是汪兆銘在北京時曾電黃興談到促袁參加革命,黃複汪電告以倘袁果能參加革命,即可舉袁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黃這封複電,汪曾交給楊度,楊度乃轉陳袁。袁表示:“大統領我不能做,應由黃興做。”因此可以證明袁內心傾向共和,不過身為清臣不能出口耳。於是唐作結論,認為當前和議所討論的,不是反對共和宗旨,而是先求如何達到和平。這第一次的會談就此結束。

和談開始後,南方代表(革命軍方麵)提出一個和談的先決問題,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麵)必須首先承認民主共和製的國體問題,這是革命的目的,如果不在這個基礎上談,則無和談的必要。唐紹儀把南方的“和談先決條件”打電報到北京,向袁內閣請示,並提出唐自己的看法。唐的看法是革命軍方麵對這個先決條件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因此如果拒絕便無法談下去,不如繞圈子談,就是把這個“國體”問題交給一個“臨時國會”去做表決,如此和談還可以談得下去。袁世凱接到唐的電報,乃向隆裕太後請示,隆裕則召集禦前會議討論,最後終於接受了唐的意見。有人說唐的意見根本就是袁的授意,因為袁的手法就是要假手於革命軍來結束清朝的統治,同時為自己“取而代之”留下餘地。

南方代表伍廷芳不滿意唐的答複,唐再三解釋說:“這不過是形式問題和程序問題,這樣做法是蛻變,對於達到革命目的,並無衝突。”南方代表認為繞了一個彎路也勉強可以同意,因此乃進一步和北方代表討論如何召集“國民會議”以解決“國體問題”。雙方協議由革命軍所占領的14省和清政府統治的八省,每省各派代表三人,參加國民會議。國民會議的地點南方代表提議在上海,北方代表則表示必須向袁總理請示後才能決定。

十一月十二日下午六時段祺瑞正式照會駐漢口各國領事,宣布自現在防區撤退一百裏,以表示北洋軍對談和的誠意。撤軍時軍容整齊,秩序亦佳,所有撤退的隊伍,均整裝集合於所在地之原野,每一大隊分若幹排,成縱列形,伏地臥下。第一排開動,第二排起立前轉,第三排收拾槍彈,最後一排伏地,持槍實彈掩護,逐次如式退盡。中外人士圍觀的有數千人,均嘖嘖稱道。

清宣統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就是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這一天正是南北雙方和談代表在滬討論國民會議的組織問題。這個議題有兩點要討論:一是出席代表的產生,由革命軍所占領的十四省和清政府所統治的八省,各派代表三人組織之,這個問題北方代表唐紹儀已經接受;二是開會地點問題,南方代表伍廷芳提議在上海召開,北方代表唐紹儀表示要向袁內閣請示後才能答複。唐請示的電報和孫大總統就職的電報同時到達袁的手上。袁聽說臨時政府已經成立,很生氣地說:“既然已經選了總統,那麼我坐在什麼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談和了。”他在一種不愉快的心情下,給唐紹儀一個指令,認為唐未經他許可就同意國民會議的代表權分配辦法,應視為無效。同時,這個辦法南方占14省對北方的八省,不待開會,北方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了,因此他發電上海聲明不同意,同時譴責唐的越權行動。唐紹儀在此情形下,隻好引咎辭職。袁接受唐的辭職,同時電請伍廷芳北上直接談判。伍廷芳則請袁南下,雙方和談變成了電報往還,不得要領。

袁世凱在這時候使出了好幾種手法,他既向革命軍威脅,又向清政府要挾,他的手法是:

(一)北洋軍由薑桂題、馮國璋等發表聯名通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這是對付革命軍的;

(二)清政府駐外使節,由出使俄國大臣陸徵祥領銜,電請清帝退位。這是對付清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