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和談曾有過兩次試探,都是由袁派蔡廷幹(耀堂)、劉承恩(浩春)到武昌向黎接洽,這兩次都得不到要領。在袁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後,才正式地接洽談和,請北京英國公使朱爾典電令漢口的英國領事葛福出麵,於十月初十日到武昌斡旋和平,先商雙方停戰。當時漢口方麵清軍還是馮國璋統率,他所開的短期停戰條件,竟稱革命黨為“匪黨”,並有“匪黨”須退出武昌城十五裏,“匪黨”軍艦之炮閂須卸下交與介紹人英領事收存等語,於是革命軍方麵也有:“滿軍須退出漢口十五裏以外,滿軍所有軍火應由介紹人英領事簽字封閉之”相答。
英領事葛福所提的局部正式停戰條件是:
一、範圍:
武昌(革命軍)漢口(清軍)兩軍所占地不得變換;
二、日期:
自十月十二日上午八時起至十五日上午八時止,停戰三日;
三、革命軍應守條款:
甲、革命軍於停戰範圍日期內按兵不動;乙、革命軍之兵艦於停戰範圍日期內,不得行駛,並將機器卸交駐英水師官收存,但須於十五日上午六時轉交該艦收回。
四、清軍應守條款:
甲、清軍須於停戰範圍日期內,一律按兵不動;乙、清軍之火車,於停戰範圍日期內,不得往來作軍事上之行動,由駐漢英水師兵監視。
在這三天的停戰期內,葛福領事曾和在漢口英租界開會的各省代表大會接洽和平,和平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全國性的,由袁世凱內閣代表清廷統治下的各省區,希望和一個能代表全部革命省區的人進行和談;另一個是局部性的停戰,由北洋軍在武漢的最高統帥馮國璋(這時馮還沒有離開漢口)與“黎軍內”進行以湖北地區為限的停戰談判。
十月十五日停戰期滿,雙方同意繼續停戰至十一月十二日下午六時。在停戰期內,十月十八日袁世凱派出了唐紹儀為總理內閣大臣的全權代表,前往武漢與“黎軍門”或其代表人討論大局,而革命軍方麵也派遣伍廷芳為全權代表。
當袁派唐為全權代表時,楊士琦向袁說:“少川(唐的號)是廣東人,廣東人最講鄉誼。革命領袖孫文也是廣東人,伍廷芳也是廣東人,廣東人和廣東人碰頭,幾句廣東話一說,倒不可不提防一下呢!”袁笑著說:“杏丞(楊的號)你放心,我就請你和貴本家楊度隨著少川南下吧。楊度是湖南人,革命軍方麵不少湖南人,讓湖南人和湖南人碰頭,說幾句湖南話吧。”楊度在東京時和孫中山先生很熟,又和黃興、宋教仁過從甚密,孫、黃的認識還是楊的介紹,因此楊對和談是有影響力的。當時有一種理論,是說:革命事業非袁不易成功,袁不是曾國藩、胡林翼,革命黨人不要把他迫著走曾、胡這條路。今日大勢,不是革命黨和清廷的問題,而是革命黨和袁的問題,袁的問題一解決,革命就成功了,而袁的問題隻是條件問題,不是原則問題。
袁世凱的親信、清廷的和談特使唐紹儀於辛亥年十月二十一日抵達漢口,在大智門火車站下車。這時清軍的統帥還是馮國璋,馮雖然奉到命令調返北方,可是接替他的段祺瑞還未到達,馮國璋及英國領事、英國艦長、英國民團長等均在車站歡迎。唐紹儀和楊士琦以英租界英國民團為宿舍,隨同唐一塊來的,還有隨員數十人和倫敦《泰晤士報》駐北京特派員莫裏遜等。
唐紹儀到漢口後,原希望和黎元洪在英租界內會麵,可是革命軍方麵不同意,於是按照中國習慣,行客拜坐客,於二十二日正午唐紹儀由英國代理總領事和英國艦長陪同,渡江前往武昌織布局和黎會晤。雙方會談約半小時。由於革命軍方麵的和談代表伍廷芳尚在上海,於是雙方同意和談地點改在上海進行。
二十三日上午十時,唐紹儀等一行遂搭乘洞庭號輪船由漢口前往上海,武昌革命軍方麵也有和談代表胡瑛、王正廷同乘洞庭號前往。
二十四日清廷署理湖廣總督兼第一軍總統段祺瑞率領革職留任的布政使連甲、按察使祝書元等抵達漢口。第二天遂自馮國璋手中接替了第一軍的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