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因為徐錫麟事件後,清吏一直很警惕,武昌起義後,新舊軍均發子彈以作防備。九月初謠傳新軍將起事,清吏又匆匆下令將子彈收回,新軍甚為不平。初十夜,六十二標步兵及馬炮營俱起攻城,因為沒有內應,未能攻克。安徽巡撫朱家寶飭各營官長按名發給銀洋六元,令各營繳械遣散。皖省紳商以新軍起事不成,難免不再作別圖,因此,商請朱家寶擔任臨時都督,朱家寶允諾,遂於九月十八日宣布安徽獨立。
廣東本於九月初八日由廣州紳商假愛育善堂開會,主張承認革命,總督張鳴岐出示禁令,一時人心激憤。九月十八日夜,廣州各界複在谘議局集議獨立,仍欲舉張鳴岐為都督,並定於十九日實行,不料張鳴岐表麵同意,竟於當夜挾庫款逃往香港。廣東提督龍濟光向清政府請示應該怎樣應付這個局麵,清政府叫他退守惠州以待時機。谘議局乃舉同盟會同誌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兼廣東全省總綏靖處經略。
福建谘議局要求總督鬆壽讓出政權,鬆壽不肯。九月十九日革命軍起事,焚滿洲街及將軍衙門,占火藥庫,鬆壽自盡,福建宣布獨立,以常備軍統領張道仁為軍政府都督。
廣西因見各省都相繼宣告獨立,知大勢已去,清運告終,廣西一隅不能逆眾,廣西巡撫沈秉>乃於辛亥年九月十六日召藩司王芝祥到撫署。谘議局副議長秦步衢恰自長沙歸,亦趕來集議獨立事。王返藩台衙門已將四更,飭人繕寫獨立黃旗數百麵,大書“大漢廣西全省國民軍恭請沈都督宣布獨立,廣西前途萬歲!”九月十七日廣西獨立。推巡撫沈秉>為都督,藩司王芝祥、提督陸榮廷為副都督。這時陸榮廷掌握兵權,沈、王不自安,沈乃以湘桂聯軍總司令名義,王芝祥以援鄂軍司令名義,各率領一部分軍隊離開廣西,陸遂自立為廣西都督。
山東的獨立是一幕趣劇。辛亥九月初,全國各省多已獨立,這時忽然有一個傳說清廷因軍餉浩大,曾向德國借款300萬,用山東全省土地作抵,全省紳民大嘩,遂於九月十五日在谘議局開會,提八點質問清廷。次日又開會討論獨立,二十日成立一個“保安會”以策動山東獨立,舉夏君樸為正會長,於君溥為副會長。二十三日舉義旗宣告獨立,推總督孫寶琦為大都督。孫接受都督之前曾電奏清廷,報告山東獨立及被舉經過,懇求清廷便利行事。九月二十三日奉清廷命令而獨立。孫任都督後,悉派心腹充任各重要職位,同時把駐在山東的北洋軍等五鎮內最激烈的兩營,誘往北京,留下的都是孫的親信。袁這時密派皖人張廣建、吳炳湘前來運動取消獨立,十月初七日孫於是又宣布取消獨立。
四川自鐵路風潮後策劃舉事多次,俱功敗垂成。奔走之革命誌士:川東有楊庶堪、謝持,川北有曾省齋,川西南有張培爵、熊克武則各處呼號。成都的敘府中學、第二小學,重慶的府中學堂俱為黨人聚會之所。十月二日,重慶駐軍袖纏白號章起義,黨人虜重慶知府鈕傳善、巴縣知縣段榮嘉,迫其書同盟誓約剪發繳印投降,居民遍懸白旗。遂設蜀軍軍政府於巡警總署,舉張培爵為都督,夏之時為副都督。成都方麵因川督趙爾豐和欽差大臣端方交惡,清廷命端代趙,趙遂將川省民政交谘議局議長浦殿俊,軍事交新軍十七鎮鎮統朱慶瀾,趙自出川辦理川滇邊務。十月七日成都獨立,浦殿俊稱大漢軍政府四川都督,軍政府設於前明蜀王宮。十八日東校場大閱兵,兵嘩變,向將台開槍,蒲、朱走免,軍政部長尹昌衡繼任都督,羅綸為副都督。成渝兩個軍政府至民國元年二月合並,合並後的都督府設成都,尹昌衡為正都督、張培爵為副都督。
東三省的情形,很像山東,因大勢所趨,地方不穩,所以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不能不對局勢有所敷衍,但他堅決不肯宣布獨立,於是和谘議局議長吳景濂等合組“東三省保安會”,用會長名義代替總督,並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成立兩個“保安分會”,都由當地巡撫兼任“分會會長”。
各省紛紛獨立,不少是敷衍的,山東和東三省就是。還有甘肅獨立後,都督趙維熙一直拖著一條長辮子,也不準其他官吏剪辮子。新疆都督袁大化仍然戴著紅頂花翎,自稱為新疆都督巡撫部院,這些都算是假獨立。
摧枯拉朽拔大樹
辛亥年的六月間,直隸谘議局三番五次請願,要求速開國會,同時反對奕?的內閣,認為以皇族擔任內閣總理,不合君主立憲的原則,有失人民願望,措詞激烈而痛切。這些要求,與革命行動是無關的,各省谘議局的活動都是在致力於君主立憲,當時好多省谘議局曾派代表赴江蘇南通,拜訪江蘇谘議局議長張謇,請張赴北京一行,觀察清廷動向,作為各省谘議局今後對國是應采方針的參考。張謇欣然同意,遂偕雷奮和劉厚生同往,路經河南,順道赴彰德訪問在息隱中的袁世凱,交換對於時局的意見。兩人不見麵已十餘年,在袁心目中,張謇在南方有廣大的社會力量和經濟力量,過去若幹年兩人雖有芥蒂,但在今日變局中,兩人必須合作,張氏在南方有力量可以配合。因此當兩人握別時,袁很誠意地向張表示:“如果朝廷召我出山,我一切當遵從民意而行,換而言之,即當尊重各省谘議局,尤其是季老的意見,希望季老和我合作,並請把我的誠意轉達各省谘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