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等雖為清朝官兵,然非出於得已。屈誌事仇,私心怏怏。今次君等起事,可疑者,實力不足。惟君等背後有大豪傑孫逸仙策劃一切,比日來受猛烈炮擊,知孫統領親臨戰地,務望將仆陸榮廷之名投於君等。肯收容之否耶?願得確訊,俾決去就。明日馮祥方麵有援兵五百,後日龍州方麵有大兵二千,事急矣,願君等自重。”
孫中山先生接受陸之納降,行蹤遂為清廷察悉,清廷乃與法國交涉,逼令離越,而孫中山先生這時發覺鎮南關方麵之革命軍兵餉械彈俱告缺乏,廣西清兵願意起義反清的,亦無犒賞,因經乃遄赴越北河內籌款。就在孫中山先生離去鎮南關後,龍濟光率清兵3000來援陸榮廷,革命軍寡不敵眾,遂於十一月九日退入越北,孫中山先生亦被法方逼令出境,轉赴新加坡。鎮南關起義亦告失敗了。
徐錫麟和秋瑾之後,還有熊成基的殉難。
熊成基字味根,揚州甘泉縣人,少有大誌,性俠烈,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與柏文蔚等同學,其後加入皖省新軍,任炮營隊官。徐錫麟刺恩銘殉難後,熊不勝悲憤,欲為徐複仇。光緒三十四年(1908)秋,清廷擬調南洋各軍於太湖舉行秋操,派蔭昌、端方為閱兵大臣。蘇皖革命黨人預謀狙擊。安徽巡撫朱家寶為防範革命行動,令所有知識較新之將弁不許前赴操場,暗殺計劃遂落空,於是熊乃計劃向安徽省城突襲。因太湖秋操,皖垣空虛,擬以馬炮兩營先占省城,然後以一軍塞集賢之隘,杜絕寧軍歸路;以一軍渡江襲取石頭城,因寧軍均參加秋操,南京等於空城,而秋操之兵又無實彈,可以脅從。計劃已定,恰逢西太後和光緒去世,乃定期十月二十六晚在炮營起事,並約隊官薛哲等在安慶城內接應,熊成基製定作戰密令13條。起事後熊會炮營、步營和馬營人馬千餘人往攻安慶,皖撫朱家寶已聞訊趕返,以重利籠絡城內外守軍,革命軍圍攻一日夜不能得手,乃向集賢關退卻,取道桐城直趨合肥。清提督薑桂題率馬炮兵來追,熊率革命軍且戰且走,至合肥東鄉時僅餘三四十人,不得已隻好解散。熊逃往同誌常恒芳家,匿居月餘,然後馳往日本。
熊在日本仍傾力從事革命,宣統元年(1909)冒險赴東北住哈爾濱旅館中。這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廷海軍大臣載洵由西伯利亞抵哈爾濱,在車站停一小時即乘車南下。傳說載洵未下火車係聞熊成基已到哈埠,謀刺載洵,於是當時官吏乃懸重賞嚴密搜查。熊在哈埠隻與吉林臧冠三之子往來,臧子利圖重賞,遂出賣熊。十二月二十日晚,清巡捕在哈爾濱秦家崗下坎俄國飯店拿獲剪短發穿洋裝青年一人,果然就是熊成基,二十一日移送長春。熊在獄中朗朗而談安慶起義失敗經過,並敘及事敗後潛往日本東京,易名張建勳,此次來滿,隻係和俄國商人談生意,絕無謀刺載洵貝勒之意。在警局攝影,並自題:“熊成基被捕後之肖像”。二十三日午後押赴吉林,拿獲臧冠三,臧賣友求利,結果自己亦不能免罪。熊就義前曾慨然歎惜說:“事成亦死,不成亦死,安慶之役完全是我一人所為,並無他人預聞其事,後來聽說皖撫濫殺,心殊不安。”由長春啟程出巡警局時,很多路人圍觀,熊從容笑語路人說:“諸君珍重,我死猶生,我願以一腔熱血灌溉自由之花,我乃為民倡義不遂而死的革命首領,今生休矣,願後繼有人。”長春各界聞熊遺語,均為之歎息。殉難之日,先於晨六點在監獄優待室內進餐,且有洋酒,熊談笑自若,然後引頸受戮,從容就義。
同一時間有丁懷瑾、周雲祥在河口起義。
雲南河口之役是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此前六年雲南已經爆發了一次轟轟烈烈的臨安起義,那是由丁懷瑾(字石生,晚號石僧)借法人興築滇越鐵路在個舊運動礦工周雲祥和會黨起事,攻占雲南臨安府個舊、建水、石屏、阿迷(今蒙自)等縣,曆時數月,以待各地誌士響應,俾達成雲南全省獨立,不幸功敗垂成。雲南總督丁振鐸大為震怒,嚴令緝捕丁懷瑾。丁被捕後為同誌劫獄,禍及家族,其原籍賓川縣財產悉被充公,丁懷瑾則隱姓改名,經滇緬邊境人跡罕到之區轉赴日本,參加同盟會。
鎮南關退兵後,孫中山先生乃電召在日本的雲南同誌呂誌伊、丁懷瑾赴越南河內,策劃雲南起義。孫中山先生以雲南地處邊陲,清廷鞭長莫及,倘能先攻下接壤越南的河口,然後進取蒙自,則全滇必為震動,如此便可以雲南為革命根據地,進而推及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於是命胡漢民在越南河內主持一切,軍事方麵則委黃玉堂、關仁甫、張德卿負責。先派丁懷瑾潛入滇南各地聯絡臨安八屬前起義失敗之同誌,偽裝為苦力預伏滇越鐵路兩側,同時運動河口督辦公署的巡防營為內應;黃玉堂則率領鎮南關之役失敗後退入越南之誌士為進攻主力。其時清河口督辦王玉藩尚有巡防四營,但王所轄的守備熊通及管帶黃元貞經丁懷瑾策反,宣誓投效革命。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二十九日午夜2時舉事,熊通殺王玉藩起義,河口遂被革命軍占領,懸青天白日旗於炮台上,得步槍千餘子彈7萬多發。於是派關仁甫、張德卿率兵北上,會攻蒙自,克南溪、霸西、新街、蠻耗,長驅直入,勢若破竹,軍威之盛,震動中外。這時丁懷瑾奔走於雲南南部中部,各縣聞風響應,有遍地烽煙之勢。清廷聞變急調川、桂、黔各省清兵馳援,由道員方宏綸、提督白金柱等率兵10餘營迎剿。革命軍這時尚無主帥,孫中山先生急調黃興前往指揮。黃抵河口督師,見革命軍糧食子彈兩俱缺乏,擬籌10萬元,半為糧食,半為彈藥,可是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籌款失敗,黃興乃由河口遄赴越南河內,欲訪胡漢民商榷一切。迨黃由河內折返時,法警疑黃為日本人,當時法人在越南最忌日人,既對黃懷疑,乃將黃扣留,遞解出境,並在滇越邊境戒嚴,致胡漢民購到彈藥亦無法輸送。雲南總督錫良遣兵三路進攻革命軍,同誌英勇對抗,死傷遍野,彈盡援絕,河口苦守一月餘終告退出,慷慨死難的誌士達700餘人。黃明堂率600餘誌士退入越南,後由法方遣送出境,運至新加坡,英人又不準登陸,幾經交涉才獲上岸。丁懷瑾、呂誌伊則奉孫中山先生電令,假道越南仍返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