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義和團血染紫禁城!八強盜蹂躪天安門(22)(3 / 3)

此人把這些錢款數字,一一記下。再到別的票號,如法炮製。終於查清了所有官員的存款,一一指給袁世凱看,大約有100多萬兩。

過了一兩天,袁世凱又把那些哭窮沒錢的官員請來,說:“我已經知道了諸位沒錢的苦衷。但有些票號的掌櫃實在太可惡了,他們竟敢冒用諸公的名字招搖撞騙,說你們在他們的錢莊存了錢。為了保護你們的清譽,也為了懲戒他們,我已經把這些冒名頂替的存款暫時借用了。特別知會諸公一聲。”

所有的被宰了一刀的官員都目瞪口呆。

1902年1月3日,慈禧的鑾駕乘火車抵達保定。滿朝的一、二品官員在隆隆的火車聲中,跪在站台上,遠遠望去,滿眼的頂戴花翎,鮮豔奪目,像一片熟透了的紅蘿卜。袁世凱跪在前麵,慈禧太後一下車就看到了他。

“你很好。”太後說。

官員們的禮品陸續進上。輪到袁世凱,獻上的是一對鳥兒。他彎著腰,眼睛注視著地麵,朗聲向太後奏道:“微臣有鸚鵡一對,乃是特地從印度覓取而來,供太後賞玩。”

說完,他揮了揮手,一個親隨捧來一對毛片分紅綠兩色的鸚鵡。據當時人記載,當時,誰也說不清,這對鳥兒是不是真的從印度覓來,但看上去,似乎確有些特別。它們並不用籠子裝著,隻在腳上扣著豔細的鍍金短鏈,並肩站在一支式樣很好看的樹枝上。

所有的人都嘀咕著,這鳥兒是好看,但別人都是金玉的進獻,比較起來,袁世凱的“鳥禮”,似乎輕薄了些。但太後卻似乎有些興趣,讓李蓮英接了過來,捧到距太後兩三尺的地方,細細地端祥。不料,這一看,鳥兒立刻顯出了它們的長專,以致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原來,兩隻鳥兒突然用極清脆的音調,高叫到:

“老佛爺吉祥如意!”

這一叫,真把所有的人都傾倒了。它們咬字之正確清楚,聽去正如小孩子說話一樣,更叫人萬般詫異。正當大家驚訝不止的當兒,兩隻鳥兒又喊道:

“老佛爺平安!”

為了鳥兒的這兩聲叫喚,袁世凱請鳥類的專家高手,整整調教了半年時間。他的心思沒有白費,他看到老佛爺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知道這一笑之後,他將前途無量。

4天後,1月7日,慈禧太後從保定起駕,再次來到了火車站。這一次,她看到車站上排列著一排她從來沒見過的樂隊,手裏拿著她從來沒見過的樂器。她感到很新鮮,不禁上前詢問,於是知道是西洋樂隊,是袁世凱專門從天津調來的,是一支專門迎來送往的警察樂隊。這也是中國的第一支西洋樂隊,是袁世凱專門從天津調來,給太後聽個新鮮的。樂隊長是袁世凱花了錢,專門送到德國專習音樂的留學生。同時在站台上的,還有頂盔貫甲的軍人,侍衛儀仗隊,此時已經整整齊齊跪在距離月台約200米的地方,向著太後遙拜。

當慈禧太後登上列車的刹那間,樂隊轟然一聲開始了演奏。

慈禧太後不知道演奏的是什麼,隻是覺得很莊嚴很好聽,似乎象征著袁世凱對她的忠誠和熱愛。

其實,演奏的是什麼,袁世凱也不知道。隻是後人經過向懂得西洋樂的人請教,知道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

太後的專列就在《馬賽曲》的鳴響中徐徐開動了。

本年的6月9日,朝廷下旨: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此,大清朝告別了“李鴻章時代”,而“袁世凱時代”開始了。

慈禧太後的豪華回鑾專列,擇定於1902年1月7日(舊曆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兩點準時進入北京。這是慈禧諭令欽天監千算萬算才算出來的好日子和好時辰。一番國破臣亡山河幸在的瞎折騰後,老太後更加相信命運。一路之上,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囑咐大臣:必須在這個日子、這個時辰達到永定門,要緊,要緊!

這是平生第一次乘坐真正的火車。10年前,李鴻章為了說服她建造全國鐵路,在紫禁城內專門為她修了一段鐵路,請她“試乘”。但她嫌火車太吵,指示摘掉車頭,讓太監們拉車。

現在,乘坐在真正的火車內的老太後,把一座時鍾放置在她的車廂裏,緊張地不時看著鍾點。她今後的運氣好壞,就看她能否準時踏進家門了。

上午11時30分,按照預定時間,火車到達豐台站。太後大喜,但仍以到京時刻為念。有人看到,老太後居然用自己帶著的鍾表,同鐵路之鍾對點。

永定門車站到了。列車停穩的一刹那,太後的鍾表“當、當”地響了兩聲。很好。很準時。看來大清的江山可以永定了。

下車後,太後立刻賞銀5000兩,以酬鐵路執事,負責此次列車行駛的洋務官員傑多第,接受了太後親自頒發的雙龍寶星。

站台裝飾得如盛大節日。太後發現,停車場外,有一座極大的有篷鑾轎,是為皇太後皇上特製的,裝飾美麗,轎中有金漆寶座。轎子一旁,京內大員數百人早已候立多時。隻有一點與過去不同,轎子的另一麵,站立著許多洋人,準備瞻仰平時難得一見的太後聖容。

太後輕舉玉足,慢慢地朝鑾轎行去。忽然三聲地動山搖的“萬歲萬歲萬萬歲”,隻見群臣皆跪,眼前一片花翎。再向另一邊看,洋人不跪,但也都向她脫帽致禮。

太後一邊行走,一邊用和藹的目光看著眼前景象。走到百官前麵,想說點什麼,忽向旁邊的洋人看了一眼,終於一語未發。

她對站在身邊的光緒皇帝小聲說:“這裏怎麼那麼多洋人呀!”說著,向洋人們微微抬了抬手,算是對洋人脫帽致意的答禮。

她和皇帝登上鑾輿。李蓮英一聲高呼:“鑾起!”話音未落,太後說道:“且緩。”

她麵對著洋人們,露出滿麵微笑,仍然顯得漂亮並保養得很好的一張臉,陽光下盈盈地透著紅光。“多美麗呀!”洋人們讚歎著,終於一飽眼福。

據在場的人統計,太後這樣專供瞻仰地站立著,持續了5分鍾。

終於升輿了。輿中有一太監隨行,指點沿途景物。漸漸地遠離了車站,但一路之上,到處是歡呼的人群。太後保持著她的微笑。忽然,太監呼道:“老佛爺,快看,還有洋鬼子!”太後還是微笑不語。

過了南城,直入前門,到達關帝廟。太後下輿入內拈香,跪於神前。這時,正陽門上,站立著許多洋人,俯視廟中,曆曆可睹。太後忽然發現了他們,俯首而笑。然後再次登輿,進入久違一年多的紫禁城。

太後終於回家了。

這時,長城腳下發生了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英國學者、後來創作出版了《慈禧外傳》的漢學家約?奧?濮蘭德先生,正陪同他的一位從英國來的朋友遊覽長城。突然,長城的一個門洞中躥出兩個中國小夥子。

“他們手裏舉著紅纓槍,吼首,‘我們是義和團!洋鬼子!死吧!’朝我們衝過來。幸虧我們都帶著火槍,立刻掏出來,指向他們。”

“這兩個中國的年輕人顯然呆住了。他們忽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對他們說:‘嗨,我們以為你們不是真洋鬼子呢!’”

“說著,他們轉身跑了。頭上的紅巾掉下來。”

事後,他把這件事情寫信告訴了莫理遜,後者是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國民後成為袁世凱總統的顧問,當時正在英國休假。

濮蘭德在信中問莫理遜:“你說,他們真是義和團嗎?”

(摘自《流放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