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10)(3 / 3)

本來英國人也想借馬神甫事件發難,恰巧在1856年10月又出現了亞羅號事件,於是便以此為借口,擴大侵華戰爭。事情是這樣的:10月8日,綠殼的亞羅號劃艇停泊在廣州黃埔,因窩藏海盜,被廣東水師發現,受到搜查,另外還有12名水手被捕。這艘船的船主是中國人,船上水手也是中國人,隻是為了便於向香港地方當局領通航證,才雇了一個愛爾蘭人為船長。雖曾在香港注冊登記過,但到事發之時船籍登記證已經期滿11天了。可是英國人根本就不顧事實真相,隻把它作為擴大侵華,修改條約的一個難得的機會。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聞訊後,親自跑上船去,幹涉廣東水師執行公務,企圖截留被扣人員,帶回英國領事館審訊,並聲言亞羅號是英國船,中國官方無權捕人。結果沒有得逞。於是他根本就不進行任何調查,便一口咬定英國國旗受到侮辱。巴夏禮還照會兩廣總督葉名琛,揚言中國水師違反中英《虎門條約》第九款,水師兵勇有辱英國國旗,要立即送回被捕人員並公開賠禮道歉。

對於巴夏禮的無理取鬧,葉名琛非常氣憤。他在複照中指出:亞羅號純係中國商船,而被捕的水手中也確有海盜,但其他水手可以送回。葉名琛覺得逮捕亞羅號船員完全是他總督職權範圍之內的事情,根本不用英國人大驚小怪。可他仍千方百計地尋找事實來證明英國國旗沒有受辱的真相。然而葉名琛根本沒有發現這一事件的關鍵是英國人想借機開釁。對於亞羅號在香港的船籍登記證已經期滿,不僅無權懸掛英國國旗,而且也沒有資格和理由接受英國的保護,葉名琛卻一無所知。包令特別擔心亞羅號當時不在英國人保護之下這一點會被中國人發現,因此,對巴夏禮混水摸魚,轉移視線的做法十分欣賞。於是他訓令巴夏禮立即付諸行動。巴夏禮在1856年10月12日向葉名琛提出三項強硬要求:(1)有禮貌地歸還被捕水手;(2)書麵道歉;(3)擔保以後尊重英國國旗。並限葉名琛48小時內答複。14日葉名琛表示同意將9名水手送回,另外3人還要留待再行嚴加審訓,而且似乎沒有半點道歉的意思,同時重申船為中國人所有,不該受英國的保護。巴夏禮見葉名琛並沒有被他的恐嚇所嚇倒,便幹脆拒絕接受送回的9個人。

10月21日,巴夏禮重新提出以前的要求,限24小時內作滿意答複,否則英國女王陛下的海軍軍官將動用武力。當天,葉名琛就作出答複,可以送回10名水手。巴夏禮立即予以反應,拒絕接受不滿12名水手,並要求正式送回。為了平息事端,第二天葉名琛送回全部12名水手。但是,巴夏禮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哪裏是真要保護這12名水手呢?見到送還的12名水手後,他又借口送還水手的清朝官員職位不夠高,沒有按照他所要求的方式進行,更沒有表示道歉,拒絕接受。同時,英國侵略者開始動用武力,進攻炮台及廣州城。

10月23日,英國侵略者占領江口各炮台。24日,又占領沿澳門航線的各炮台。25日,攻占海珠炮台、商館。27日,轟擊總督衙門,每10分鍾發射1枚炮彈。28日,攻破衙門前的城垣。29日,巴夏禮要求入城或在城外指定地方與葉名琛會談,遭到拒絕。到11月初,英國人又占據了多處炮台,並連續向廣州內城炮擊。

在如此強大的武力威懾下,包令等人以為葉名琛一定會圍著自己的指揮棒轉。結果事與願違。連他們自己也承認:“雖然我們不斷地向廣州的這位總督大人施加壓力,但到目前為止,他仍不為所動。對待這樣不可雕琢的愚頑之輩,可真沒有辦法。”事實上,葉名琛也並不是一心一意地準備抵抗侵略者,而隻是消極地表現著執拗精神,恪守著鹹豐皇帝有關對外交涉的旨意:“固不必激其另生枝節,尤不準遷就了事。萬不能示之以柔,露有羈縻之形,適足啟該夷之要求也。”有這樣一件事,最能反映葉名琛的典型性格。當10月23日英國水師提督西蒙指揮著三隻戰船突入內河,攻占獵德炮台時,葉名琛正在觀看武圍馬箭。得到報告後,文武官員都驚恐萬狀,在隆隆炮聲中,他卻笑著說:“哪有這樣的事,過些時候他們自然退去。”還下令水師不得應戰,“省河所有之紅單船及巡船,可傳諭收旗幟,敵船入內,不可放炮還擊。”在英國侵略者攻占多處炮台,炮擊廣州城的時候,葉名琛除調集水陸兵勇萬餘人保衛內城外,並沒有部署其他作戰方案。

而亞羅戰爭的消息傳到英國本土後,在朝野兩派中,在議會上下兩院中都引起極大的困惑、懷疑,甚至混亂。一些英國政府的反對派、政府要員、專門在議院替政府辯護的人員,全都招認這場戰爭的罪行。巴麥尊內閣在被議會擊敗的情況下,仍不辭職,以解散議會來加以反攻。改選的結果,使巴麥尊取得議會下院的多數議席,對中國更能為所欲為。剛愎自用的巴麥尊一意孤行,即使做錯了也要堅持到底。英國侵略者既然已經揭開武裝侵華以實現修約目的的帷幕,就必然會積極尋求與法國、美國采取聯合軍事行動。法國與英國一樣,對於清政府拒絕修改條約一直心懷不滿,特別是馬神甫事件發生後,更願意與英國合作,懲罰中國,達到修約的目的。美國公使巴駕對三國聯合軍事行動很感興趣。他向包令表示:“凡關係我們在條約下的共同權利及利益事項,我完全熱忱地讚成,我們條約國家,必須遵循目的的融和及行動的一致之途徑。”巴駕對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挑起戰爭,達到修約目的心領神會。在他的操縱下,美國海軍參加了攻擊廣州城的罪惡活動。事後,巴駕便迫不急待地向華盛頓報告他的功勞:“這是我們駐華海軍給予中國的第一個打擊……估計可以在這個自大的政府心目中創造巨大的威力。”甚至非常樂觀地估計,可以恢複與中國欽差大臣的通訊,注意被擱置了的修約問題。他十分渴望美國政府能把軍艦派來,增加兵力,越快越好。

不過,巴駕的意見並不能完全代表和決定美國政府的態度,而他本人在華外交使命也隨著被召回國而告結束。英國政府知道要想與美國合作,也並非易事。因為自從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後,兩國之間便時有齟齬,互相猜忌,明爭暗鬥,美國對英國在華實行的政策常懷疑懼心理,持不信任態度,總覺得英國有使中國變成為“印度第二”的企圖,這樣就會極大地損害美國在華利益,而英國對美國越來越多地插手東亞,特別是中國事務也心懷不滿。為了阻止英國在華勢力的擴張,美國常常也在背地裏搞些小動作,甚至聯合沙俄對付英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美國就同情俄國,厭惡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