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得到奏報後,立即做出反應,一則大局仍當以撫為主,如能挽回,酌減定議;二則聽其決裂,命譚廷襄抵禦英法聯軍,保護桂良、花沙納抽身虎口,又命僧格林沁於通州集結馬步,備軍備戰。
然而,桂良已不待朝旨,在英方代表普魯斯、李泰國的再三逼迫之下,應允英國方麵提出的全部條件。
6月28日,桂良等奏對外不可戰者五端,即:英法聯軍若抵都門,禍恐難測,一不可戰;民情洶洶,恐將內變,二不可戰;庫款支絀,炮械無存,三不可戰;內匪未靖,外患再起,四不可戰;戰則影響關稅,江南清軍糧餉無從籌劃,五不可戰。並且決定動用清政府給以便宜行事,從權辦理的權限,英方提出的條約五十六款,全部從權允準。在“公使駐京”問題上解釋是,“夷人之欲駐京,一欲誇耀外國;一欲就近奏事,並非有深謀詭計於其間也……且以數十人深入重地,不難鈐製。”
同日6時,英國公使額爾金率從官20餘人,分乘20頂大轎,帶兵500,吹鼓樂隊50人,威風凜凜,鼓樂齊鳴,趾高氣揚地來到海光寺。相形之下,桂良、花沙納率隨員及地方官十餘人,實在是毫無光彩。雙方在《中英天津條約》上依次簽字畫押,繼而不外是再大擺宴席,豪飲一番。
次日,法國公使葛羅率從官數十人,兵士200及樂隊到海光寺,與桂良、花沙納在《中法天津條約》上簽字,儀同英人。
清廷在接到桂良奏報簽訂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之後,試圖加以補救。其中公使赴京,規定從人不得超過20人,隻準暫住若幹時,一切跪拜禮節悉遵清朝製度,不得攜帶眷屬,必須更易清朝衣冠。
實際上,早在1783年英國特使馬戈爾尼晉見太上皇乾隆時,就已打破了這些象征著認可權威、尊崇傳統的禮節和製度,諸如跪拜禮節、更易服裝等。此時故事重提,實非有益之舉。
桂良在接到朝廷的三條附加條件後,以條約已經畫押,若再修改,必致另生枝節,破壞和局為由,委婉拒絕再議。
然而,這意味著朝廷與桂良在公使駐京問題上存在著分歧,顯然,這個問題還沒有完結。按照條約中的有關規定,清政府派欽差戶部大員與英國代表即赴上海繼續進行關於修訂稅則的談判。
至此,天津交涉在清廷與欽差之間的“別扭”之中,宣告結束。
載垣:通州談判
英法聯軍慘敗於大沽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倫三島立即出現了一片戰爭的叫囂,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複行動,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
通州是拱衛京城的最後一道門戶,而清軍節節敗退,戰事迫急。鹹豐皇帝趕忙又派出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乞和。
此時,英法聯軍已逼近通州,並向清政府發出照會,聲稱:天津地遠,議和必耽延時日,應就近商訂為便,定擬赴通州議約。
此時載垣一行已過通州,於是,向英法聯軍請求在安平或西河務商議,遭到英法聯軍的拒絕。載垣被迫途中折回通州。9月14日,英方代表巴夏禮等一行抵達通州,安置於通州城外的東嶽廟。同日,載垣、穆蔭亦抵達通州。
9月15日,載垣先按清廷指示,不與巴夏禮約見,恐長其驕氣,將來額爾金、葛羅又將何以待之。故以委員出麵進行辯駁,以崇天朝體製。但是,巴夏禮等拒絕與載垣所派的委員相見,堅持要麵陳欽差。迫於無奈,載垣遂以“事務緊急,亟需當麵開導,冀有轉機”為由,親往東嶽廟,與巴夏禮等會晤。巴夏禮要求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和桂良在天津已允應的續增條約八款。載垣以朝廷給予的“可允則許,亦不必請旨”的全權,念及此時反悔,恐致猜疑,當即表示同意待額爾金到通州後,即行畫押簽字,而後再進京換約。同時,載垣向額爾金發出簽字畫押的照會。
就在等候額爾金赴通州之時,事機突變,又出意外。
9月18日深夜,巴夏禮等40餘人再赴通州,載垣、穆蔭在東嶽廟設宴款待。
巴夏禮出示照會,內容是互換和約,該公使將持國書,麵呈鹹豐皇帝禦覽,同時,要帶兵千名入京。
載垣驚問,前次未見提出這個問題,何以忽生此枝節?此事關係國體,萬難應允。
所謂國體問題的實質,仍是禮節問題。
載垣稱:按中國禮製,見皇上必須跪拜。
巴夏禮回複:我非中國之臣,怎麼能解袍跪拜呢。
爭辯既久,相持不下。
穆蔭從中調和道:貴使遠立,不為皇上看見,或許可以。
巴夏禮毫不讓步:我奉天主,與中國君主應平等,必須麵呈條約。
爭論往複不決。
時夜已三更,巴夏禮以人困馬乏中斷會談,於東嶽廟下榻休息。
怡親王載坦回府後,感覺到事將決裂,難以彌和。於是,遣人轉告僧格林沁,派人速見額爾金,又遭到額爾金的拒絕。與此同時,清廷接到通州談判的奏報,指示載垣:英人忽生枝節,實屬可惡。該夷麵呈國書禦覽一事,必須按照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可允許。清政府與載垣都感到:撫局終將成為決裂!
同日上午,巴夏禮帶隨從至載垣的行寓,重複陳述了麵呈國書的要求,並提出照知僧格林沁,將張家灣一帶的清軍撤退。最後,巴夏禮態度桀驁地留下一句話:“不允親遞國書,即中國不願和好。”說完,不待載垣等解釋分辯,揚長而去。
載垣見巴夏禮等狂悖如此,何時曾受過這般屈辱的大清王爺,立即以“撫局斷無可議”,通知僧格林沁,命將巴夏禮一行截拿扣押。僧格林沁遂將巴夏禮以下英人26人,法人13人拘捕,扣押為人質。至此,通州談判宣告破裂。
載垣、僧格林沁扣押巴夏禮,是清政府早有預謀的。9月14日,通州談判伊始,清廷密諭載垣等:巴夏禮等係英法聯軍的謀主,即著將巴夏禮等從人羈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計,貽戰後議撫,再行放回,斷不準去留任意,有礙戰局。載垣等扣押巴夏禮,不過遵旨而行。
扣押巴夏禮等人之後,載垣即刻上奏稱:巴夏禮熟悉中國,善能用兵,各國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夷兵必定自亂,乘此剿辦,必操勝券。
鹹豐皇帝聞報:一麵以談判破裂,嚴飭統兵大臣帶領各路馬步諸軍與之交戰;一麵命將巴夏禮等被扣人質送京,交刑部嚴審。
扣押人質,這個在講求血緣關係的、古代的非常交涉措施,依然使用於近代,頗顯得落伍、可笑。因而,清朝政府滿以為這樣做便可迫使英、法侵略者停止進犯,結果事與願違,清政府的這個幼稚行為,更激起了英法聯軍以十倍的瘋狂向清帝國施以報複。
9月下旬,英法聯軍加快了軍事行動,直逼北京城下。
劫燒圓明園
10月5日,英法聯軍聞聽鹹豐皇帝住在圓明園,為了向奕訁斤拒不交還人質施加報複和壓力,下令攻擊圓明園。僧格林沁部在海澱進行了短暫而無力的抵抗後,隨即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