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8)(1 / 3)

6月28日、29日,葛羅和額爾金先後抵達上海。伊格納切夫極力向他們表示友善,並鼓動英、法“赴天津開仗,必須毀去大沽炮台,和議方能成就”。他還把自己及其他俄國特務所掌握的有關清軍在京、津、大沽等地部署情況,密告給英法聯軍頭目。

7月初,英法侵略軍紛紛北上,華若翰、伊格納切夫也相繼趕到渤海灣。他們分別照會清政府,表示願意“調處”爭端;清政府擔心美、俄兩國借“調處”之便,再次肆意要挾勒索,未予接受。同時指出,美國照會按舊例應由上海投遞,才能接收。華若翰“調處”要求未能達到,考慮到自己已同清政府換約完畢,隻要英、法兩國將來取得新的特權,美國也可援例均沾,逗留此地已無必要,且國內南北戰爭進行正酣,不久即折回上海回國,而伊格納切夫目的未遂,仍舊跟在英、法後麵,伺機漁利。

7月底,英法聯合艦隊又一次在大沽口外集結。當時清政府負責天津海防的僧格林沁,把兵力和裝備大部集中在大沽炮台,而對北塘不加防守。認為那裏水淺,附近多為鹽灘,敵軍大船難以靠岸,僅在北塘後方的軍糧城配備了一支輕騎兵。這在軍事部署上無疑是一個失誤。伊格納切夫探知這一情報後,立即密告葛羅。於是英法侵略軍決定避開防務嚴密的大沽口,從沒有設防的北塘登陸。抄襲大沽炮台後路,然後直撲天津。

8月1日,克靈頓、孟鬥班率英法聯軍艦艇30餘艘、陸戰隊5000人,駛達北塘口,趁此處防守空虛,順利登陸,並占領北塘鎮。鹹豐帝得悉後,深感事態嚴重,急令恒福妥善籌辦和議。7日,恒福照會額爾金、葛羅,要求約定時間、地點進行談判。但他們予以拒絕,並強行要求清軍交出大沽炮台。

14日晨,侵略軍5000人,動用炮車200餘輛,向塘沽發動進攻。塘沽守軍發炮還擊,奮力抵抗。雙方激戰兩小時,守軍傷亡甚眾。隨後,侵略軍分兵一部泅水從葦塘迂回到塘沽側後,守軍受到前後夾擊,加上後援無繼,被迫退歸大沽北岸炮台,塘沽失陷。

英法侵略軍相繼攻占新河、軍糧城和塘沽後,一方麵將艦艇由北塘向大沽海口集結,另一方麵從陸路攻打大沽口炮台後麵,大沽炮台陷於腹背受敵的危險狀態。

此時,鹹豐帝已完全失去保衛海口的信心。他在給僧格林沁的諭旨中,非但不嚴令他堅守大沽炮台,反而說什麼“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若稍有挫失,總須帶兵退守津郡,設法迎頭自北而南截剿,萬不可寄身命於炮台”,“與醜夷拚命,太不值矣。”同時,他還派人前往北塘口,請求英、法公使進京換約,但遭到拒絕。

21日淩晨,英法侵略軍集中所有炮火,向大沽北岸炮台發動猛烈進攻。炮台守軍在直隸提督樂善率領下堅守陣地,奮力還擊。自早晨5時至8時,流彈如雨,炮火始終未曾中斷。後由於各炮台火藥庫陸續中彈起火,炮台上濃煙彌漫,守軍被煙火遮住視線,炮擊轉慢。侵略軍萬餘人乘勢分為兩股,向石頭縫炮台猛撲,樂善率守軍用鳥槍、抬槍和長矛、弓箭等拚死拒敵,並與逼進的敵人展開肉搏戰,無一人試圖逃走,直至敵人已盤踞炮台內部,守軍還從附近房屋和草棚中射擊。經過數小時的殊死激戰,炮台被炸,樂善力竭捐軀,守軍大部陣亡,石頭縫炮台終告失守,其他兩座炮台也隨之陷落。此次戰鬥,清軍傷亡千餘人,英法侵略軍也遭重創,死傷400餘人,其中包括17名英軍軍官和6名法軍軍官。

據守南岸炮台的僧格林沁見北岸炮台失守,認為南岸炮台“萬難守禦”,即按鹹豐帝的旨意,於當晚將防守營城和南岸炮台的馬步官兵全部撤出,向天津退卻。僧格林沁在退走時把南岸炮台交給恒福。待他一走,恒福隨即在南岸炮台掛起免戰的白旗,把炮台及全部軍火物資拱手交給了侵略軍,自己則於28日逃回天津。

英法侵略軍占領大沽炮台後,賀布率先頭部隊乘炮艦,溯白河而上。這時,僧格林沁又以須與敵軍“野戰”而不能“株守營壘”為名,命雙港、天津一帶守軍以及從大沽炮台撤出的清軍退至通州一帶。賀布率侵略軍長驅直入,於24日駛達天津近郊。隨後,英法侵略軍後續部隊也陸續抵達,不費一槍一彈即占領了天津城。

英、法侵略者攻占天津後,巴夏禮和賀布以占領者的姿態發布告示,宣布對天津實行軍事管製,文官仍留原任,但一切大小政務,都要由巴夏禮負責。恒福以及天津地方官吏實際上已成為英、法侵略者的走狗。恒福還委派反動紳商、大漢奸張錦文等,照1858年的成例,設“支應局”為侵略者辦理供應,並指使“團練局”鎮壓天津人民反對侵略者的活動。

天津陷落的當天,即8月24日,鹹豐帝派桂良、恒福為欽差大臣(後又加派恒祺為幫辦大臣),並令桂良即日趕赴天津,同英、法議和。

天津交涉

天朝的威嚴和自尊,根深蒂固。

天朝的重臣和封疆大吏,傳統使他們在外交方麵幾乎一無長進,依然是以貧乏的外交常識指揮交涉談判,磋商要求。甚至派出的全權談判代表,仍是16年前簽訂所謂“萬年和約”的冤家。

所不同的是,在中國與英法聯軍之間,又多了兩位欲享漁人之利的調停者,美國和俄國。4月24日,英、法、美、俄向直隸總督呈遞了要清政府派全權代表談判的照會。

天津交涉,拉開了序幕。

1.譚廷襄、崇綸赴大沽。

英、法等四國舉兵北上時,曾於上海發出談判的照會,鹹豐皇帝對此毫不在意,以為是“虛聲恫嚇”而已,未予理會,仍令各國公使回廣州與新任兩廣總督黃宗漢辦理交涉。4月15日,英法聯軍待到照會期限屆滿,起兵北上天津,並再次照會清廷派員在北京或天津談判,否則將進攻大沽炮台。此時,鹹豐皇帝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慌忙下詔:中原未靖,多方掣肘,不得不思柔遠之方,為羈縻之計。

清政府先是命直隸總督譚廷襄、倉場侍郎崇綸等趕赴天津大沽辦理交涉事務。

譚廷襄、崇綸等仍是仿照傳統的老套路,到大沽之後,連日備辦隆重豐盛的大宴,以示天朝懷柔遠人之意。席間以紅布為幔,紅氈鋪地,鼓樂伴奏,款待優容。其間肴饌,千般各色,盡中華風物。譚廷襄等於飯飽酒酣之際,備陳天朝威德,誠如衣冠之會。

然而,英法侵略軍並不為豐盛的酒肉所動,反之,以慣技刁難。英國翻譯李泰國等與譚廷襄等會晤時,態度極為傲慢無理。

李泰國問:總督能否自作主張,能辦理兩國間的事務嗎?

譚廷襄答:總督皆能做主,皆可代表。

李泰國稱:我方公使為全權大臣,可以便宜行事,閣下是否具有相同的全權?

譚廷襄答:兩國製度不同,必需請旨遵行。

李泰國表示:如可領到便宜行事全權,英國公使才能來麵議。

雙方約定五日後聽信。臨別時,李泰國威脅道,屆期不至,後果自負。

譚廷襄將英、法要求,上報朝廷。清廷以中國向無此官銜,何嚐有便宜行事的名目,斷然否決英、法的要求。

於是,英、法拒絕同譚廷襄等談判,要求進京訴述,再次為清朝廷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