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侵略者發動戰爭的借口則是所謂的“馬神甫”事件。馬神甫名馬賴,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1853年,馬賴從澳門入境經廣州到貴州興義的馬鞍山,後又由貴州天主教會派到廣西西林縣傳教。因包庇作惡的教徒,引起公憤,1856年2月被西林知縣張鳴鳳逮捕,在站籠中死去。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馬神甫”事件。當英國政府利用“亞羅”號事件,調兵遣將,並慫恿法、美、俄聯合出兵侵華時,法國一拍即合,馬上積極響應,打起“為保護聖教而戰”的旗號,與英國侵略者共同組成英法聯軍開到中國。美國和沙俄則同意配合行動。於是,由英、法聯合出兵,美、俄充當幫凶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侵占廣州
英國侵略軍這次發起進攻的目的,是以武力脅迫葉名琛屈服,乘機進入廣州城。
當英國侵略軍強行闖入時,廣東水師提督吳元猷因事先未接到葉名琛的命令,不敢下令發炮阻擊。虎門各炮台守將或未戰先逃,或等待觀望,守兵則紛紛逃散,致使英艦未遭任何抵抗即通過虎門要塞,駛入珠江內河。
英艦接著炮擊獵德炮台,清軍炮台守兵奮勇還擊。但是,葉名琛麵對迫在眉睫的外敵入侵,卻不做任何戰守準備。當中英雙方展開激烈的炮戰之際,他正在校場上觀看武試人員跑馬射箭。聞警後,仍認為英國侵略軍不過是虛聲恫嚇而已。更可笑的是,他信奉扶乩,根據求神降示,他斷定英國侵略軍“必無事,日暮自走耳”。並下令:“省河所有之紅單船及巡船,可傳諭收旗幟,敵船入內,不可放炮還擊。”然後仍出堂觀箭,至晚才歸。
葉名琛的不抵抗主義不啻為侵略者大開綠燈,獵德等炮台守兵接到葉名琛命令後,隻得被迫停止反擊。英國侵略軍海軍陸戰隊乘機迅速登陸。當晚,英艦進泊廣州城西南十三洋行碼頭。
翌日,英艦沿珠江南水道下駛,進攻鳳凰山炮台,清朝守軍遵葉名琛之命,不戰而散,大炮也被摧毀,英國侵略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炮台。25日,英國侵略軍又進而攻占了擁有50門火炮的海珠炮台。至此,珠江內河一帶的主要炮台均被敵人占據。
27日,英國侵略者西馬縻各厘照會葉名琛,除提出原有要求外,又增加了所有外國人都可同中國當局打交道並進入廣州城的新要求。葉名琛對此未予答複。於是,英國侵略軍於當天下午在城外架炮,集中火力轟擊總督衙署,每10分鍾發炮一次,直至日落為止。靖海門內的數十間鋪戶被炮火燒毀。28日午夜,英國侵略軍繼續發炮轟擊,並派海軍陸戰隊登岸,放火焚毀靖海門外一帶民房,火勢延近城樓,火光衝天,朗如白晝。
29日中午,英國侵略軍以猛烈的炮火,將廣州外城城牆轟開一道兩丈多寬的缺口,並擊毀了總督衙署,葉名琛退入內城巡撫衙門,躲避炮擊。下午英國海軍陸戰隊二三百人通過缺口處攻進外城,清軍參將淩芳率兵頑強抵抗,不幸中炮陣亡,清軍被迫退入內城。
在此期間,葉名琛曾派紳商伍崇曜、蘇廷魁等出城同巴夏禮講和。巴夏禮要求在廣州城內或在城外指定地點同葉名琛舉行談判,葉名琛怕見麵後會遭受侮辱,未敢應允。於是,英國侵略軍又從31日起連日不斷地向廣州內城發炮轟擊。內城有多處地方遭炮毀,居民死傷十餘人,巡撫衙署也被炮彈擊中。
11月6日,英國侵略軍動用三艘軍艦,沿珠江主航道東進,向位於竹橫沙的東定炮台發炮。炮台守軍開炮還擊,停泊在台外江麵的廣東內河水師23隻戰船也積極參戰,共擊中敵艦1艘,擊斃敵兵100餘人,但因火炮陳舊,彈藥不足,加上水師戰船先後被英艦擊毀,守軍漸漸不支,炮台終於失陷。
10日,英艦再度炮擊獵德炮台。雖然炮台有守軍千人,台後又有陸路鄉勇支援,但無奈火炮射程達不到敵艦處,而英艦火炮性能良好,多次擊中炮台,造成守軍大量傷亡。英國海軍陸戰隊乘勢在炮火掩護下登岸,繞道抄襲炮台後路。當時,梁定海、譚蛟等正在台後村莊聚賭尋歡,聞訊後亂作一團,競相逃奔。守軍群龍無首,在英國侵略軍前後夾擊下,紛紛潰散,英國侵略軍再次攻陷獵德炮台。
1857年7月初,英國全權專使額爾金到達香港。他此行的主要使命是:逼迫清政府賠償“損失”,並同意公使駐京、增開口岸、增辟租界、修改稅率、鴉片弛禁、內地傳教等要求。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給他的訓令稱:如果上述要求遭到拒絕,即對清政府訴諸武力。遵照這一訓令,額爾金同包令、西馬縻各厘等人進行謀劃。包令等人主張首先進攻廣州,用武力逼迫葉名琛屈服,為下一步與清政府進行談判掃除障礙。額爾金采納了包令等人的建議,決定先攻打廣州,取得討價還價的條件,再向清政府進一步勒索。但時值印度人民起義正在興起,額爾金應印度總督之請,率遠征軍一部趕赴印度進行血腥鎮壓。因此,進犯廣州的計劃未能立即實施。
10月中旬,法國全權專使葛羅也率侵華軍抵達香港。先期返港的額爾金同葛羅,以及英、法雙方的侵華海軍頭目,經過多次會商,決定組成英法聯軍,協同行動,先取廣州,再北上白河。其後,美國新任駐華公使列衛廉和沙俄公使普提雅廷也先後到達香港,合謀侵華。12月,英、法集中了一支由5600多人組成的聯軍(其中法軍1000人),做好大舉進犯的準備。
在外國侵略者更大的軍事威脅麵前,葉名琛仍不做戰守準備。對曾被英國侵略軍破壞的虎門要塞幾座炮台,他既不派人作任何修整,也不重調水師防守。廣東內河水師的戰船大部分破損,他也不加添造。更為嚴重的是,葉名琛還大批裁撤團練兵勇。在廣州人民憤怒焚毀十三洋行商館之後,他竟下令把所有團練鄉勇趕出省城。原陸續聚集在廣州四周的3萬多兵勇,絕大部分被裁,陸路壯勇原有1萬多人,被裁十分之八,所存者不到2000人。廣州事實上已成為不設防城市。
1857年12月12日,額爾金和葛羅分別向葉名琛發出照會,要求入城“修約”,賠償損失,並限令10日內答複。並聲稱:如不答應,即令“水陸軍兵,力攻省垣”。對於英、法相互勾結以及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葉名琛仍茫然無知,並誤信謠傳,相信什麼英王已令其在華官員與中國“好釋嫌疑,以圖永久相安”,“斷不準妄動幹戈”。
在額爾金和葛羅發出照會之際,英法聯軍艦隊已悄悄離開香港,向虎門駛去。由於未受到廣東水師的任何阻擋,聯軍艦隊十分順利地進入珠江內河,兵臨廣州城下。12月15日,幾十艘敵艦在珠江主航道上集結,集中炮火猛轟與廣州城隔江相望的河南地方。隨後,英、法侵略軍海軍陸戰隊登陸,占領該地,為進一步進攻廣州城奪得了立足點。20日,聯軍艦隊又進泊廣州五仙門外的珠江水麵。
葉名琛“占卜掣簽”
1856年10月,英軍2000餘人,曾一度進攻廣州城,雖破城而入,終因兵力有限而退出。兩廣總督葉名琛,臨危無措,卻常有厚福,英軍退兵,他更添了幾分得意。
葉名琛(1807-1859年),湖北漢陽人,進士出身。曆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曾鎮壓廣東天地會起義,殺十餘萬眾,成為頗有“威名”的劊子手。在處理外交事務方麵,也有一套自欺欺人的哲學。他從前車之鑒中得出結論,林則徐、裕謙等主戰,以挑釁重處,或兵敗身亡;主和之人,為世人清議,亦身敗名裂。葉名琛身處兩難之中,另創一格,借以自全。即高談雪國恥,尊國體,矯作鎮靜,處於不剛不柔、不理不睬的地位,以不變應萬變,以靜製動。正是在這種荒唐哲學的指導下,致使他辱身辱國,亡命於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