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3)(2 / 3)

“奴德不逮,不能督率群妾,使主晏起,恐外臣有議奴者,故召此妃戒飭之,無使奴受惡名也。”

鹹豐知道這是皇後在諷諫自己,心有所觸,但嘴上還是笑打圓場:

“是朕貪杯,怎能怪她勸我酒,從今以後,朕少飲就是了。”

孝貞後謝而起,被責之妃,叩頭謝恩,淚如雨下,環侍者莫不感佩。

性愛和情愛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愛情,性愛之中往往缺少一種由衷的敬重和欽佩之情,而這種較高層次的感情如果和情愛融和在一起,愛情才會真摯而久遠。

鹹豐對皇後鈕祜祿氏的感情更多於情愛與尊重。而以美貌和柔媚取悅於年輕皇帝的麗妃,其受寵之情也許要等而下之。

鹹豐病逝承德後,根據傳統習慣,皇後鈕祜祿氏被尊為“母後皇太後”。第二天,嗣皇帝載淳親封其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當時,“母後皇太後”住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聖母皇太後”住在西暖閣,故又有“東邊的太後”(即慈安東太後)和“西邊的太後”(即慈禧西太後)。兩宮太後共事二十載(1861-1881),兩次垂簾聽政,一是鹹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同治)載淳年幼,奉兩太後禦養心殿,垂簾聽政;二是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穆宗崩,載氵恬即位(即光緒皇帝),時光緒年僅4歲,兩宮複垂簾聽政。光緒七年三月十一日(1881年4月8日),東太後病逝於鍾粹宮,時年45歲。最後加諡略稱為:孝貞慈安顯皇後。

對於慈安太後的暴卒,後人頗多疑問。

惲毓鼎所撰《崇陵傳信錄》一書載:

光緒辛己三月十一日,孝貞太後崩,時慈禧病甚劇,慈安固健康無恙,凶信出,百官皆以為西聖也,既而知為東後,乃大驚詫。相傳兩太後一日聽政之暇,偶話鹹豐末舊事。慈安忽語慈禧曰:我有一事,久思為妹見之,今請妹觀一物,在篋中取卷紙出,乃顯廟(即指鹹豐)手敕也,略謂葉赫氏祖製不得備椒房,今既生皇子,異日母以子貴,自不能不尊為太後,惟朕實不能深信其人。此後,如安分守法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慈安持示慈禧,且笑曰:吾姊妹相處久,無間言,何必留此詔乎?立取火焚之。慈禧麵發赤,雖申謝,意怏怏不自得,旋辭去。翌日,慈禧遣人以毒餅進慈安,食之,即傳太醫,而鳳馭上升矣。

這就是所謂的鹹豐帝“遺詔”和慈禧用毒餅害死慈安的一段傳奇故事。其後,在此內容上添枝加葉,又編造出許許多多毫無根據的離奇故事。

有人說,清王朝的祖先在攻打葉赫部落的時候,大肆殺戮,葉赫部的男子幾乎都被殺光了。葉赫部的首領在臨死之前發誓說:我葉赫那拉即使隻剩下一個女兒,也要複仇。所以,清皇室也世代與葉赫為仇,並定祖製:宮闈不選葉赫氏。

有人說,慈禧是天生的美人,鹹豐死後耐不住煎熬,便百般想出法子來,弄了兩個標致少年,在密室裏快活。一天,慈禧正和一個姓金的美男子在顛鸞倒鳳,曲盡綢繆,不意被東太後撞見,從床後把那姓金的拉出來,命侍衛拖出去砍掉。慈禧又羞又恨,於是便和東太後結下了生死冤仇。

又有人說,慈禧為了毀滅遺詔,苦心設法。一次慈安感冒,服藥無效,過數日又不藥而愈。慈安詫異,忽見慈禧左臂纏帛,方知是她進參汁時,曾割臂肉同煎。慈安大為感動,於是取出先帝密諭,當麵焚毀以示報德。

更有甚者,說是大太監李蓮英為討好慈禧,將一個琉璃廠賣古董的,帶入大內,被慈禧留住一個多月後放出。不久,慈禧懷孕,被慈安偵之,欲行廢後之禮。慈禧先下手為強,派人送去藥酒,當夜慈安猝死。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其實,這些都是抱著種種目的,編造出來的風月文學。

據史學家考訂,在慈禧之前,清代曆朝皇後妃嬪中姓葉赫那拉氏(包括那拉氏,因葉赫、烏喇、哈達、輝發諸部及滿洲其他地方均有那拉氏)的,不僅有努爾哈赤的皇後(即孝慈高皇後)、一大妃、兩側妃,而且還有皇太極以下至道光朝有據可查的12名皇後、妃嬪,均姓葉赫那拉氏。而鹹豐自己的妃嬪中,除懿貴妃以外,其他060妃、061嬪、玉嬪,也都姓葉赫那拉。可見,祖製葉赫氏不得備椒房,完全是子虛烏有。

這樣,以“世仇”為後,擔心死後鬧事,於清皇室不利的所謂“遺詔”,也就不擊自破了。何況兩宮並重20載,其間多少坎坷風波,慈禧攬權弊政,史信昭昭,果真有什麼“遺命”,慈安何必要等到同治帝死後七年,因患一次感冒才拿出來示威?而權力欲極強又富有手段的慈禧要想除掉慈安,又如何能等待20年。

至於慈禧守寡不成,以禁城為淫亂之地,偷人生子等事更屬荒誕奇談。且不說慈禧27歲垂簾聽政(時慈安25歲)時,正是青春少婦,風華正茂之年,並未聞有風流韻事,到四十六七歲時,反倒煎熬難忍,非找白麵小生不成。除非同歡者有隱身術,或西太後有定身法,否則宮門禁地,侍衛森嚴,還有眾多侍寢的宮女和值班太監又怎能一一躲過呢。這在稍讀一點清代宮廷史,或看一兩本曾在慈禧太後身邊生活過的人所撰寫(或口述)的回憶錄,而不帶有某種偏見的人,是不會相信那些荒誕離奇故事的。

的確,近年來,銀幕上出現的曆史人物中,離史實最遠的莫過於鹹豐的愛妾懿貴妃了。而各種琳琅滿目的出版物中,更把她描寫成一個可憐、可恨、可鄙、可惡,淫狠毒辣的女人,仿佛她來到這個人世上,就是專門要來禍國殃民的。

因慈禧的傳聞逸事,由來已久,不勝枚舉。這裏隻以鹹豐朝為主,簡述她垂簾聽政前的某些史實,以辨真偽。

據《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載,慈禧生長南中,雅善南方諸小曲,因而得到鹹豐帝的寵幸,從一個在內廷供人使喚的宮女,一變而成為內廷主位之一的“蘭貴人”。又說她:

垂髻時極好修飾。其父為正黃旗參領,因事褫職,貧乏不能自存,惟與候補知縣吳棠有金蘭之誼,常賴其接濟。時慈禧伶俐過人,因拜吳棠為義父,欲得他一些脂粉和釵環衣履錢。因家境貧寒,少年慈禧常攜菜筐子到東城某油鹽店購買食物,店主甲某常以粗笨之手,戲挾其鼻,如是者習以為常。不意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不數年西後果被選入宮,俄而垂簾聽政。那油鹽店之甲某,依然操貨殖生涯。聞之,竟墜井而死,全家逃遁,蓋恐其報複挾鼻之夙恨也。而吳棠則由知縣開府四川,懿眷之隆,未有出其右者。

《崇陵傳信錄》一書則把少年慈禧得益於吳棠的關係,描寫成:

慈禧父原任湖南副將,卒於官。姐妹歸喪,甚貧,幾不能辦裝。舟過清江浦,時縣令吳棠的一位故友也剛死去不久,其友靈船恰巧停在那拉氏家靈船附近。吳棠派縣裏雜役攜銀三百兩,代他去祭奠故友。誰知雜役錯將銀子送到了那拉氏的船上。當雜役回衙秉報時,吳棠氣得大罵雜役“笨蛋”,命他立刻把銀子索回。這時,身旁的幕客勸道:“聞舟中為一滿洲閨秀,入京選秀女,一旦當選,前程遠大,區區三百兩銀子如結好一貴人,說不定會對你大有好處呢!”吳棠從之,便命人招一桌祭品,聲稱自己是惠征生前好友,登船祭奠。慈禧非常感動,對其妹說:“吾姐妹他日倘得誌,無忘此令也。”既而慈禧得入宮,被寵幸,生同治帝,妹亦為醇賢親王福晉,後生光緒帝。慈禧垂簾聽政,為報吳棠恩,不數年拔擢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