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改為北京,雖隻有一字之差,但實為皇城。皇城定位於京師中央,便開始大規模營建宮殿樓閣。明代北京城是按照傳統封建王朝都城的規製進行布局設計的,因此,它在許多方麵都體現出突出“皇權”的主導思想。宮城(現在的故宮)建在全城中心,是北京的核心部分,曆時14年修建的宮城,沿用了元朝大內的舊址而稍向南移,其主要建築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兩側勻稱地排列許多建築群,而且左右對稱。這座帝王宮闕,現今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巍峨壯麗,千姿百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代表作,堪稱世界建築的瑰寶。
皇城在內城的中央、宮城的外圍。皇城外圍牆32250丈9尺4寸。從現在遺留下來的東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門和東安門等地名,我們可大致描繪出皇城的範圍:東西皇城根相連,為皇城的北牆;東皇城根向南,經過東安門再向南,與東長安街相接,為皇城東牆;西皇城根向南,經過西安門再向南,沿太液池西岸與西長安街相接,為皇城西牆;東西長安街為皇城南牆所在。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建皇城的正門――承天門。在皇城的最南端建有一座磚石結構三門洞的券門,是皇城的最南門,稱大明門。其位置在今天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上。
在大明門左右兩側,是兩道通脊紅牆,分別向東向西,再折而向北,並在今東長安街西口、西長安街東口,建有兩座與大明門規格相同的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再往北,與天安門城牆一線的皇城相接,形成一個“T”形廣場,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倒凸字形的圍牆,從而構成了天安門廣場最早的雛形。
天安門廣場上的棋盤街和千步廊
大明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與明十三陵大紅門、清東陵大紅門相同。
清代時,將大明門稱之為“大清門”。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簷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永樂年間該門建成時,朱棣命大學士解縉題門聯,縉書古詩:“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明、清之際,這個門稱“吉門”。意為隻準進喜,不準出喪。就是清帝也隻有在娶正宮皇後時,大紅喜轎才準經過此門進宮,稱為“進喜”。其他如嬪妃,盡管是喜事,也不得進此門,隻能用彩車由神武門進宮。至於殯葬,即使皇帝、皇後也一律不準從此門進出。
大明門有“國門”之譽。明皇帝禦封“大明門”,清帝改為“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
關於大清門上的門匾則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大清門匾是石頭做的,字跡用青金石琢製,鑲嵌在石中。民國時,要更換門名,有人想把石匾拆下來掉個臉,把“大清門”三字翻到牆裏,把原先的背麵放到外麵,刻上“中華門”三個字。但當將石匾拆下來,發現裏麵竟是“大明門”三個字。原來清人早在200多年前就使用了這種省工省料的高招了。無奈,隻好重新刻了一塊木匾,木匾上從右至左刻上“中華門”三個字,掛在中間門洞的上方。中華門在解放後擴建廣場時被拆除。
據《國朝宮史》記載:“大清門在都城正陽門內……前為天街,方廣數百步,周以石欄,俗名‘棋盤街’。”天街、棋盤街,即指今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門至正陽門城樓下這片空地。
棋盤街,在明代是以木欄圍著,中間東西有一路與江米巷(今東、西交民巷)相通。從正陽門上居高臨下一望,猶如一副象棋盤,通道恰似雙方交戰的“楚河”“漢界”。清乾隆年間(1775),修葺棋盤街時,拆掉了木欄,換成了石欄,以崇體製。使原來象棋盤的兩座木柵欄,成為了一座正方形的石柵。這樣改建,使原來的棋盤變了形,象棋盤類似了圍棋盤。
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這樣記敘棋盤街:“大明門前棋盤天街,乃向離之象也。府部對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此亦見國門豐豫之景。”清時也有詩雲:“棋盤街闊靜無塵,百貨初收百戲陳,向夜月明真似海,參差宮殿湧金銀。”足見棋盤街在明清之際曾是商賈薈萃、市井繁華的貿易、娛樂之所。
在大清門裏,則是著名的千步廊。千步廊是指大清門內,紅牆以裏,東西兩側往北建有聯簷通脊、黃瓦紅柱、紅窗金飾,漢白玉階基的長廊,東西各為110間,北端折東折西各34間,東西千步廊各144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