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來,當今天安門廣場建築物的始祖,則應是興國寺,留以作證的則是那七株參天古柏了。
元大都城的麗正門
蒙古英雄忽必烈胯騎矮馬,手持純鋼彎刀,驅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燦爛文化為自豪的漢人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在燕京建立首都,建號大元,當時稱大都。
經過金、元之際頻繁的戰事,金中都已殘破不堪,忽必烈決定放棄中都舊城址,以金代的瓊華島離宮為中心,另建新的大都城,城址的勘定、規劃主要由劉秉忠及其助手趙秉溫、趙鉉等人負責。
大都城的設計,恪守《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裏,旁3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等皇權至上的城市規劃原則,體現了在中原立國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適應形勢,推行漢法的指導思想。大都城在建築規模、城市布局和工程水平上,都是當時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令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歎為觀止,稱元大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壯麗的城市。
元大都規劃嚴整,規模宏大,平麵為長方形,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方城組成。全城以瓊華島為中心,宮城在太液池東,皇城在外城南部中央偏西,太廟居東,社稷壇在西。大都城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南北,東西建築對稱排列,城中街道整齊劃一,經緯分明。黃仲文在《大都賦》中說:“論其市廛,則通衢交錯,列巷紛紜。大可以容百蹄,小可以方百輪,街東之望街西,仿而見,佛而聞。城南之走城北,去而晨,歸而昏。華區錦市,聚萬國之珍異;歌棚舞榭,選九州之禾農芬。”馬可?波羅也說:“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門可由街道遠望彼門也。”又說:“全城中劃地為方形,劃線整齊,建築房舍……方地周圍皆是美麗道路,其行人由斯往來。全城地麵規劃有如棋盤,其美善之極,未可言宣。”
大都城外城最大,周長達60裏。城牆底部寬,頂部窄,用夯土築成;夯土中又加入了豎木和橫木,十分牢固;同時牆壁上植以蘆葦,防止雨水衝刷。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外側等距離建有墩台,加上寬闊的護城河,的確是固若金湯。
在外城,共開11座城門,每個城門的上端,以及兩門相隔的中間,都有一個漂亮的建築物,即箭樓。11座城門的分布是:東、南、西三麵各3門,北麵隻有2門。東麵三門自南至北依次是齊化(今朝陽門)、崇仁(今東直門)、光熙(明時廢掉)。西麵三門,自南至北依次為平則(今阜成門)、和義(今西直門)、肅清(明時廢掉)。南麵3門,自東至西依次為文明(今崇文門北)、麗正(今天安門南)、順承(今宣武門北)。北麵2門,自東至西,依次名為安貞(今安定門北)、健德(今德勝門北)。其中,麗正門坐落在南北向中軸線上,崇仁、和義2門,坐落在東西中軸線上。
這樣說來,現今的天安門廣場,在元大都時,已成為城區的重要區域,是進出麗正門的必經之地。
天安門廣場的雛形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參照南京城而修建的。城垣的修建經曆了洪武、永樂、正統、嘉靖四個時期。洪武元年(1368),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城之後,將原大都城的北城牆向南收縮了3公裏另建新牆一道。據說這是為了削減大都的“王氣”,使它的規模不超過南京,但實際上是因為大都北部空曠蕭條,易受蒙元的攻擊,因而才向南收縮。
到了公元1380年,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鎮守北平。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火文繼位,年號建文,是為明惠帝。此時,鎮守北平的朱棣已重兵在手,一心要當皇上。於是就在第二年以入京誅殊為名,向南京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稱的“靖難之役”。四年之後,叔叔打敗了侄兒,朱棣終於奪取了帝位,當上了皇帝,是為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沒有忘記北平。這不僅因他相當長一個時期駐守北平,深知北平勢踞形勝,為“龍興之地”,還因為他深知逃到塞外的蒙古族殘餘勢力仍威脅著明王朝。為能更有效地控製北方,更及時地掌握情況變化,部署和調配軍事力量,他打算遷都北平。《明成祖實錄》載,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在永樂元年給朱棣上書說:“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則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製,立為京師。”於是在永樂元年正月辛卯日(1403年2月4日),朱棣將北平改稱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