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19)(3 / 3)

三大節均在太和殿舉行筵宴,所有參加的文武官員都可入席。明代筵桌一般一人一桌,官品低的也有兩三人一桌的,不設椅子,都席地坐,坐處鋪有地毯。盡管太和殿敞闊異常,幾萬人的宴會還是擺不開的。於是,除皇帝、四品以上官員、歌舞以及樂隊人員的宴桌設在殿內外,五品以下官員則被安排在東西兩廡。清代除繼承明製外,有自己的特色,一般除了鹵簿儀仗外,樂隊在殿外增加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王公和一、二品文武大臣等在太和殿內,二品以下的世爵等在丹陛上,三品以下官員和外國來使在院內東西臨時搭建的棚下。清代大宴程序為:奏和韶樂,皇帝升座,三鳴鞭,所有與宴官員在席位上行一叩頭禮。然後是進茶、賜茶;進酒、賜酒;進饌、賜饌。接著由侍衛、光祿寺官員向大家斟酒一巡。酒饌過後,便是殿前演出文藝節目,有揚烈舞、喜起舞和各族的音樂、舞蹈、雜技等。太和殿一時便成了皇帝與百官大和、大樂的場所,由此籠絡人心,渲染人和天下治的效用。

新皇帝登極禮都在太和殿舉行。其中嘉慶帝登極與眾不同的是,乾隆在太和殿親授寶璽,並頒發傳位詔書。因為從1796年農曆元旦開始,乾隆實踐自己的諾言,當上了太上皇。這是清代惟一一次傳位儀式,空前隆重。1916年元旦袁世凱在這裏嚐到了“登極”的榮耀,不過,隻當了82天的“洪憲”皇帝;1917年7月1日張勳擁戴溥儀在這裏重新“登極”,複辟12天;1945年10月1日,盤踞在北平的日寇也是在這裏舉行投降儀式的。可見它的政治功能之大。

與太和殿聯為外朝的中和殿、保和殿也各有功用。明清皇帝,每年春季祭先農壇,行親耕禮,在祭祀和親耕之前,都要在中和殿閱視祭祀用的祭文祝版和親耕時用的農具。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這裏閱視。清代給皇太後上徽號時,皇帝在中和殿閱奏書。清代每十年修纂一次皇室譜係,在中和殿舉行儀式,進呈皇帝審閱。清初沿明製在太和殿舉行科舉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改在保和殿舉行,由皇帝親自在這裏出題考試,決定進士名次,“天子門生”由此產生。此外,明清皇帝還經常在這裏大宴群臣。清代公主之下嫁納彩後,皇帝要在保和殿賜宴,宴請額駙及其父親族中的當朝官員,以及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

乾清門“禦門聽政”

乾清門是皇宮中內廷的正門。如果從皇宮的正門天安門算起,這裏便是中軸線上的第五重門,按古代周製天子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這裏恐怕就是其中的路門了。路門是天子皇帝居住的大門,《周禮?考工記》說:“於路寢之內,有九室,九嬪居之;路寢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嬪妃住路門裏,官員則朝於路門外,表示內外有別。

明代一直在太和門“禦門聽政”。也稱“常朝禦門”。按規定,每天拂曉,文武百官到此上早期,皇帝親自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布詔令,處理政務。明初的常朝禦門活動較勤,嘉慶帝則改為逢三、六、九視朝,以後逐漸廢弛,至萬曆年間,明神宗甚至20多年不臨朝,可見明末朝政之腐敗。清代,皇帝頭朝仍禦太和殿,“禦門聽政”則改在了乾清門。為此,清代乾清門廣場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建築,把原設午門外的一些機構遷入了乾清門廣場。東邊一排房為“九卿值房”,西邊一排房稱為軍機處,這是雍正年間設立的,後來成了清代皇帝統治國家的重要機構。因而,乾清門廣場的使用愈加頻繁,作用愈顯重要了。

乾清門“禦門聽政”是清代皇帝勤於政務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顯示皇權頻繁的政治功能。明、清皇帝大權獨攬,乾綱獨斷,聖心獨裁,就由此體現出來。清康熙年間,禦門聽政作為一項禮儀製度,逐漸完備起來,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禦門聽政時,大臣們立於庭院內,乾清廣場就成為一個露天會場,乾清門則便是主席台了。皇權的一切權力就在這個皇帝寢宮的主席台上行使出來,聽取中央各部院大臣的彙報,並做出決斷;處理地方大吏的密折。據《國朝宮史》記載:“按清代禦乾清門聽政,康熙朝最勤,雍、乾、嘉、道、鹹五朝踵行勿替,鹹豐以後遂無聞矣。”這就是說清末慈禧專權就不理這一套了。光緒帝“親政”後改在南海瀛台北麵的勤政殿“禦門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