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政治功能
天安門是明、清時皇城的大門,麵對著大清門,形成一個偌大的廣場,中間禦道,兩邊是千步廊,紅牆圍繞,庭院陰森,屬於禁地。你如果是生在清乾隆年間,從正陽門入京城,進大清門,走在長長的禦道上,抬頭望見雄偉、莊嚴、正中掛著的“天安門”匾額(這塊匾於1987年冬季,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廠的露天倉庫中發現),有什麼感覺?是威靈、崇高,還是自己的渺小?再依次從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來到太和殿前廣場,高低錯落、神秘森嚴,再抬頭望著造型雄偉、氣勢凝重的太和殿,殿中央高台寶座的皇帝、皇權、皇威,也就不自主地三跪九叩,匍匐在神聖皇帝腳下了。這種感受不僅讓中國人所體會,而且,也多讓外國使節領受。其實,這座城南大門不能隨便打開,隻有皇帝每年正月十五、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去地壇祭地,孟春祈穀,仲春耕%田到先農壇等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才出入天安門。另外,皇帝親征和大將出征要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遇有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也要啟用天安門。除此之外,天安門是常閉不開的。
明、清兩朝,天安門的最大用處,是國家有重大慶典和重要文告,在此舉行“頒詔”議式。在進行“頒詔”的那天,工部要預先在天安門堞口的正中準備好“金鳳朵雲”。天安門城樓東起第一間設置“宣詔台”,台上備有黃案,奉詔官和宣詔官等人穿戴整齊,事先恭候在那裏。詔書放在太和殿黃案上,皇帝蓋上禦璽後,由禮部尚書用雲盤承接,放到午門外的龍亭內,在鼓樂儀仗的引導下抬到天安門城樓上,再放在宣詔台的黃案上。宣詔官登台麵西而立,宣讀詔書。這時在天安門下外金水橋南,文武百官和那些充當百姓的“耆老”依次列班麵北而跪,行三跪九叩大禮。詔書讀完,由奉詔官把詔書卷起,銜放在“金鳳”嘴中,用彩繩懸吊“金鳳”從天安門堞口正中徐徐放下。城樓下早有禮部官員雙手捧著“朵雲”等在那裏。接詔後,詔書仍放回天安門前的龍亭內,然後由黃蓋傘、儀仗、鼓樂為前導,浩浩蕩蕩抬出大清門,送往禮部衙門。隨後,用黃紙抄寫若幹份,分送各地,頒告天下,稱為“金鳳頒詔”。清代有詩雲:“……幡懸木鳳銜書舞,仗立金雞下敕來”。最後一次頒詔,是1911年12月25日頒布溥儀退位詔書。
此外,天安門還是明清科舉考試“金殿傳臚”和每年朝審、秋審的地方。進京應考的舉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門內東側千步廊朝房,經禮部會試,考中後成為貢士才準進宮參加“殿試”。明初殿試曾在承天門外金水橋畔設案考試,後移至太和殿,清在保和殿。殿試後,公布的“黃榜”就張掛在天安門左方“龍棚”內。考中進士與否在這裏集結看榜後,走出東長安門。因此,東長安門又稱“龍門”或“生門”。考中進士被稱作“登龍門”,即來源於此。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天安門的政治地位網羅讀書人,使其為封建王朝效忠。與此相對,西長安門內千步廊拐角處,則是每年刑部主持全國“秋審”“朝審”的地方。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或九卿、王公大臣聯合在這裏設案審查各犯案卷,秋審在農曆八月中旬,朝審在霜降前,把審判意見再上報皇帝裁決。經皇帝勾紅裁決的死囚,押出西長安門赴刑場,因而西長安門在民間被稱作“虎門”。每逢行刑時,這裏都是軍兵密布,刀槍林立,氣氛極為恐怖。封建統治者正是利用這種恩威並重,來顯示出天安門的威嚴與神聖。
太和殿臨朝
明、清兩代的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諸如皇帝登極、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等,皇帝在這裏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節的朝賀,並在此向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外國使節賜宴等。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剛剛全部建成,永樂皇帝就在太和殿接受朝賀,大宴群臣和外國來使。明代元旦朝賀大典的場麵很大,事先必須經過演習。永樂皇帝第一次接受朝賀時的波斯使臣蓋耶速丁,在他的《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對元旦朝駕大典的空前盛況作了詳細記錄。清代的禮節,大多承襲明製,隻是把明代的百官手拿笏板和進行“三舞蹈”以及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形式取消了,代之以三拜九叩禮。文武百官都站立在太和殿丹樨下,按正、從一品至九品,東西各兩行,列禦道兩旁,每邊十八列,肅然森嚴。明代用木牌作標誌,清代改用銅範,稱為銅範品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