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汴梁在中國城市建築發展史上也極有特色。北宋王朝定都開封後,將全城共分為三重:皇城、裏城(也稱內城)和外城。外城呈長方形,南北長而東西略窄。外城的四個正門開雙重直門,其餘外城各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外城的主要任務是在於防禦,為此,城牆堅固雄偉,還密設有“馬麵、戰棚、女頭”等防禦建築。外城周長48裏223步。裏城周長20裏155步,四周共有十個城門,南壁三門,東壁二門、西壁二門、北壁三門。汴梁的皇城即宋大內,又名紫禁城,位於內城中央,略偏西北。外圍為裏城,又外圍為外城。這是我國傳統的國都城牆布局。皇城內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得十分整齊。全城共設六門,其正南正門為宣德門,莊嚴肅穆,金碧輝煌。東京的街道分布形態和城門相配合。突出的特點是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城裏的主要幹線稱為禦路,共有四條。這四條道路均為南北走向,其他街道自上述四條幹線分支,縱橫四通到各個城門。街道都作直交,成為方格子狀,十分整齊。汴梁的城市區劃也很清楚,行政區在皇城,為皇帝宮殿和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商業區在裏城東南部,外城東、西部。
大慶殿是大內的中心,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南麵分列左右的是左精門和右精門,北麵有眾多宮室。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汴梁的宮殿,“方圓約二十裏許……大內正門宣德樓。禦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兩邊乃禦廊,中心禦道。有磚石?砌禦溝水兩道,宣和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繡”。它的規模和氣度比不上北京城的故宮,但精工細作,小巧玲瓏,秀美無比,唐代的雄渾氣度到這裏演變為挺秀的風姿。它沒有故宮的宏偉和莊嚴、博大和壯觀,但卻精美秀麗,別具特色。
在整個城市布局上,汴梁城的規模不如北京城大,總體建築以精美造型、細致入微見長,而不同於北京的布局合理,壯觀輝煌。大內的大慶殿以南直到城門是一條中軸線結構,但它沒有像北京那樣將全城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這使整個汴梁不如北京城整齊規範。
明初南京城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外城的建築極有特色,它全長67裏,全部用磚石砌成,形狀為南北長,東北窄,它打破了我國曆代城池多作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傳統。這主要是基於當地的地形條件以及防守上的考慮。城垣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城基寬14米左右,頂寬4米到9米,城牆十分堅固,城頂鋪成磚路,砌成堞口1萬多個,開城門13座。正陽門、朝陽門和太平門分別是皇城外的南、東、北方的門戶。南京城裏的皇城,地點選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北倚鍾山,氣象雄偉,但由於皇城距外城太近,戰時易受到城外敵軍的威脅。皇城為正方形,內有宮城,即紫禁城。它的布局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以皇帝宮室為主體的思想,以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全城骨幹,所有城內宮殿和政府機關都沿著這條軸線結合在一起。這條軸線的南端以外城的正陽門為起點,經洪武門至皇城的承天門,建一條寬直的大街,兩旁的布置:東為禮、戶、吏、兵、刑、工部,西為前後左右軍都督府。於承天門外建五龍橋,橋前東、西橫街為長安街。大街向北引延,經端門、午門到奉天門,則是為宮城作前引。午門外,左太廟、右社稷壇。從午門過五龍橋到奉天門即進入宮城,在中軸線上便是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和乾清、坤寧二宮,其他大小不同的宮殿即集結在中軸線上。經宮城的北門――北安門,至玄武門出皇城,北去便是太平門。又把明禦河的水北引,繞宮城一周為玉帶河。南京的商業區主要在秦淮河兩岸,這裏集市貿易發達,商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