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要素決定都城的興衰更迭。
北京關係到明朝大一統的命運,負有漢人大一統思想之重任。
南京的不利因素和永樂帝“逆取皇位”是永樂帝遷都的主、客觀原因。
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並且能將兩條龍畫得完全一樣。
西方人以“十”為完美;中國人視“九”及它的倍數八十一為“極數”。
張勳擁戴溥儀在這裏重新“登極”,複辟12天;1945年10月1日,盤踞在北平的日寇也是在這裏舉行投降儀式的。可見它的政治功能之大。
遷都與定都
我國曆史悠久,先後興起許多王朝,在統一王朝之外,還有不少的割據政權。各王朝都有自己的都城,有的甚至不止一處。迄今,這些都城有的僅有遺跡可尋,有的還在不斷發展,成為現代化的都市,而北京到現在依然是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
選擇首都,是曆代王朝極其重視的一件大事。各朝代所處的曆史時期不同,疆域邊界不同,統轄區域不同,政治、經濟、軍事的區域性發展不同,因此都城的選擇和確立的著眼點也就不同。各朝代都有自己選擇的標準和建設的過程,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等城市就先後成為各朝代的都城。在這些城市中,北京以故宮的雄偉壯觀,城市的布局完整,壇廟寺觀、園林水榭的宏大規模居各都城之冠,在都城發展史上,留下了極為輝煌的一頁。至今,北京仍然作為曆史文化名城著稱於世界。
國都形成的根源及其興衰變化,是由多方麵的曆史和現實的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概而言之,“天”“地”“人”三要素決定都城的興衰更迭。其中的“天”主要指自然氣候條件,“地”主要是由地勢、物產、水源等組成的地理環境,“人”即各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內部關係。在這三方麵均占優勢的城市,不可避免地要發展成為統一國家的都城。在這三方麵的基礎雄厚,則興旺暢達,並曆時甚久,反之則曆時甚短。北京城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不同曆史時期“天”“地”“人”諸多因素的興衰更迭,曾經曆了戰國國都、普通州郡、邊陲重鎮至軍事要塞,至遼、金少數民族都城,直至元、明、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首都的曆史發展過程。北京在封建社會晚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北交通中心及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的中心。
浮沉迭興北京城
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北部,它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和北部為連綿不斷的群山,東南是衝積平原。西部的山地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地屬燕山山脈,兩山交界處形成一個大山彎,圍繞著東南的北京小平原,稱為“北京灣”。古代北京有五大水係,即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大清河、薊運河水係。這五條水係灌溉了北京地區的農田,卻也有時發生水災。北京的氣候是標準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多雨。北京周圍可以利用航運的河流甚少,交通運輸以陸路為主。自古北京就處於南北交通的要衝。由北京向東北方出古北口,可進入鬆遼平原;向西北方出南口,可直上蒙古高原;向南沿太行山東麓可深入華北平原;北京東部為沼澤地帶。北京都邑的起源,正是由於這種重要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戰國時燕國定都於北京(當時稱薊),就是因為它“南通齊趙,東北邊胡”(《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的緣故。《遼史》論北京的形勢,稱“其外,有居庸、鬆享、榆林之關,古北之口”(《遼史》卷40《地理誌》)。北京作為燕國的都城,在戰國時期是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自燕以後,北京成為秦、漢、曹魏的普通州郡。這是北京的平穩發展時期,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交往、融合,為以後各族共同繁榮打下了基礎。隋朝煬帝時三次用兵東北,北京又成為北方軍事重鎮;隋煬帝開通永濟渠,漕運自杭州直通湯郡,北京又增加了一條水上通路,客觀上促進了北京的經濟發展。北京作為“安史之亂”的基地和由此導致唐朝全國“藩鎮割據”局勢的形成,是北京作為各族長期融合發展迅速進入全國各種關係中心的重要標誌。五代時期,黨項、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興起壯大,北京城為各族所重視。契丹族統治的遼朝占領北京後,將北京作為遼的陪都“南京”,後又改為析津府,作為南下的據點。公元1122年,金人攻破遼“南京”,設置燕京析津府,後海陵王遷都北京,改稱中都,與南宋對峙。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破中都城,以此為基地,修建新城,更名為大都,作為元朝的首都。明初攻破大都,更名北平,朱元璋封其第四子朱棣為燕王,駐守北平。朱棣奪得帝位以後,改年號永樂,改北平為北京,決定遷都於此。
定都北京有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