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9)(3 / 3)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另路大軍北麵攻克居庸關,明總兵唐通投降。大順權將軍劉宗敏布告京師,宣布將於三月十八日入京!京師臣民大為震恐。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大軍進占昌平,焚燒大明十二陵陵園;同日大敗明朝的京師三大營數萬軍隊於沙河;大順軍自西山至沙河,連營於北京城外,前鋒數百騎直抵平則門下(今阜城門)。

三月十七日,崇禎堅持早朝,明朝君臣相對大哭。中午,紫禁城內已能聽見炮轟彰義門(廣安門)的火炮聲。襄城伯李國楨匹馬馳至大殿,哭聲大放:“守城軍兵不打仗!鞭打一人起,另一人又臥倒,如之奈何!”崇禎大哭,朝臣大哭……

傍晚崇禎君臣召見降李自成的監軍太監杜勳進殿,驚問其故。杜勳說是縋城而入(守軍用筐吊進),傳達李自成的和議:若大明與大順分地而王,由大順帝王而西北;並由明室向大順獻貢白銀百萬兩,則大順軍退至黃河以南……大順軍願出關與滿州作戰,驅除外夷,但不受大明皇室任何節製。

崇禎內心同意這個和議,但總不想自己說出,對身旁的首輔大學士魏藻德說:“事情緊急,魏卿王言可以決定矣!”――其意至為明顯。但魏怕事態平息後做替罪羊,堅持不開口。崇禎連問四五次,魏終不開言,臉色鐵青!

杜勳見時間已到,不再等候,出城回報李自成去了!

崇禎心中冰冷,一把推倒龍椅,丟下群臣,徑自入後宮去了。

要是魏藻德開口決定分治,或崇禎自己開口決定,曆史也許會是另一種樣子……

甲申年三月十八日(1644年4月25日),這是大明皇朝的第276年的最後一天。

大清早,崇禎帝堅持了他最後的早朝。但沒有一個人上朝。他悲哀地走到景陽鍾前親自撞鍾,一聲一聲又一聲……他敲的是喪鍾。沒有一個官員前來上朝。這時內監傳來消息:彰儀門(廣安門)已被攻破,外城陷落,紫禁城危險……

一聽到這個消息,崇禎全身軟了。

隨伴他的孤忠太監王承恩,扶他回到乾清宮。崇禎這時反倒不再慌亂。他提起朱筆,寫下最後一道諭旨:“諭:成國公朱純臣提督內外諸軍事,夾輔東宮。”他收起這道諭旨;又從一方小盒中拿出早已寫好的絕命書,命王承恩縫在內袍衣襟上……他從容來到皇後寢宮,冷靜地說:

“城破國亡,爾為天下國母,應自絕……”

皇後早知必有今日,她眼中含淚表示:“妾事陛下18年,陛下從未聽妾一語。妾今日與社稷同死,我複何憾!”說完,懸梁自盡了。

崇禎又命王承恩傳旨:田貴妃、袁貴妃與懿安後均須自盡;所有被幸禦過的妃嬪宮女全部殺之!王承恩立即辦理去了。

崇禎又命小太監立即傳召三位皇子。

太子、永王、定王慌忙而來。

崇禎肅然命令:“立即脫去皇子服裝。”

太監捧來準備好的百姓服裝。崇禎親為三位兒子解衣換上布衣。他手扶三個兒子的肩膀,冷靜而又語重心長地作了最後告誡:

“社稷傾覆,為父之過也。然我總算是盡心竭力了……你們今日為皇子,明日即為庶民。離亂之中,應當混跡百姓間隱藏名姓;見年老者呼之為翁,少者稱之為叔;萬一爾等苟全性命,找到忠心之士,應報國仇家恨……去吧,莫忘為父今日之誡。”說完,他將那道詔書塞到太子的貼身袋中,“好自為之,去吧……”

一名小太監領著三位皇子從側門而出,到田弘遇(田妃父)家暫避去了。

當天,大順軍駕飛梯攻平則、德勝諸門。

由少年組成的“孩兒軍”攻城勇猛,守軍或逃、或降。“孩兒軍師孩兒兵,孩兒攻戰管教贏;隻消出個孩兒陳,孩兒奪取北京城。”下午,太監曹吉祥開彰義門,農民軍一湧而入。太監王廉急忙稟告崇禎皇帝,朱由檢不無納悶地問:李國楨所練之兵在哪?王謙說:“陛下哪裏有兵,惟速走。”

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殺死。至此,朱由檢才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然後,把袁妃和周皇後叫來,連呼左右進酒,一口氣飲了幾十杯。

他不能眼看自己的嬪妃落入敵人之手,於是揮劍向袁妃砍去,袁妃應聲倒下。

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檢悲歎道:“汝奈何生我家?”一劍砍去,公主揮臂遮擋,右臂被砍斷,昏倒在地。

接著,朱由檢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完全失去了理智。但此時此刻,他更想求生。便再次換上便服,準備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