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7)(2 / 3)

朱元璋篤信佛教,對每位王子都指派一名高僧輔佐。輔佐燕王的高僧叫作道衍,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廣孝。他對朱棣說:“大王若讓我侍奉,我奉一白帽與大王戴。”這是一句隱語。“王”字之上加一頂“白帽”,就是皇帝的皇。朱棣聽後心領神會,不禁大喜過望,遂把道衍收在身邊。道衍又向朱棣推薦了一名術士叫袁珙。朱棣曾身穿衛士服,與9名衛士一起到酒店買酒,讓袁珙辨認。結果袁珙一眼就認出來了。

朱元璋死後,朱允火文繼承了王位,朱棣的奪權行動也在加緊進行。他表麵上稱病不出,暗地裏卻利用燕王府高庭深院的便利條件,日夜練兵。他還在地裏挖了個大洞,在裏麵秘密地打造兵器。另外,為了蒙騙朝廷,朱棣還裝瘋賣傻,滿街亂跑,見了人家的酒奪過來就喝,見了人家吃東西搶來就吃,甚至有時候臥在土中,整日也不起來。

建文元年六月,朱允火文密令逮捕朱棣,朱棣用計擒殺了執行此任務的北平左布政使,起兵反抗中央,即是曆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的五月,朱棣攻到南京城外。建文帝見大事不好,仰天長歎,想要自殺,這時少監於铖走上前來,向建文帝跪進一隻箱子,說是高皇帝朱元璋臨終時留下的,高皇帝吩咐如臨大敵才可以打開。建文帝一看是祖父留下的東西便放聲痛哭。這隻大紅箱子四周用鐵圍固得很牢,連鎖內也灌了鐵。翰林院編修程濟砸碎了鐵箱,隻見裏麵放著三張度牒,分別寫著三個名字:應文、應能、應賢。另外還有袈裟、僧帽、剃刀等物以及10錠白金。“應文”“應能”“應賢”指建文帝以及跟隨他的兩個近臣楊應能及葉希賢。這三人一看,自是天數難違,遂剃發從後宮密道逃走。

據《明史》記載,正統五年時,有僧從雲南來到廣西,自稱是建文皇帝年老倦遊而歸,請求歸葬祖墳。這時他已年愈90,真假一時難以分辨。明人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還有很多,但不可盡信。其中有一說認為建文帝蹈海而去,所以成祖時有鄭和下西洋之行。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從自己侄子手裏奪取了天下,終於在王字上加上白帽,住進南京皇宮。但是,朱棣總覺得住在南京很不自在。同時,自從他離開北京,北方邊疆空虛,對國家安全不利。於是,朱棣便力排眾議,下決心遷都到北京,並且以南京和鳳陽的紫禁城為模型,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北京紫禁城。

午門斬首血漂杵,血雨腥風紫禁城

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中,有一段關於永樂皇帝朱棣死後令妃嬪殉葬的情形的描寫,催人淚下。在永樂時,朝鮮女子韓氏、崔氏被選入明宮為妃。永樂帝死後,朝廷命令她們和另外14人一起殉葬。在殉葬的當天,先讓這些要死了的女子吃飽,然後把她們領到指定的房間內準備就死。這時,繼位的皇太子朱高熾還假惺惺地前來與為他父親殉葬的妃嬪們訣別。韓氏苦苦地請求新皇帝饒她一命,放她回國侍奉老母,但遭到拒絕。在房間裏安著一個小小的坐床,妃嬪們站在床上,把頭套在懸在梁上的繩扣裏,活活吊死。韓氏臨死,眼望著陪她入宮的乳母金黑哭道:“娘,吾去了!娘,吾去……”話還沒有說完,太監就將腳下的坐床撤掉,韓氏頓時氣絕身亡。

在明初的紫禁城宮殿裏,幾乎沒有供奉先朝皇帝遺孀的宮院,這顯然與妃嬪的殉葬製度有關。後來英宗之後的成化期間,太後、太妃的宮院才在外東路、外西路陸續出現,並漸漸多起來,人們戲稱其為“寡婦院”。

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好大喜功,“禦駕親征”來侵犯邊界的蒙古瓦剌部,結果兵敗被俘,在蒙古草原上過了一年的階下囚生活。據說他每夜在草原上仰望蒼天,痛哭流涕,然後才昏昏睡去。因為受到草地上的風寒濕氣,致使他一條手臂麻痹傷殘。有過這段痛苦的經曆以後,英宗開始認識到人生的艱難,比較懂得寬厚待人的道理。所以在他臨終前的“遺詔”裏,命令從此以後廢止宮妃殉葬製度。

明宮裏處置大臣也非常殘酷。永樂皇帝朱棣在攻下南京以後,曾讓人把著名文人方孝孺找來,幫助起草即位詔書,以借助方孝孺的影響,收服天下讀書人。可是方孝孺寧死也不屈從。朱棣大怒,令人用刀把方孝孺的嘴剖開,一直拉到耳根。

朱棣在北京建都以後,對於不服從他的大臣,一律采取殘酷的刑罰。兵部尚書鐵鉉在朱棣揮師南下時,曾在濟南孤城死守。朱棣捉拿到鐵鉉後,先命人割下鐵鉉的耳鼻,又割下鐵鉉身上的肉,放在火上燒了,強行塞到鐵鉉的嘴裏,並且邪惡地問:“香甜嗎?”鐵鉉憤怒地回答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甜!”凜然之氣,震驚了在場的所有文武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