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6)(2 / 3)

明朝中、後期在位23年的成化帝朱見深、在位18年的弘治帝朱礻右樘,都隻是召見過大學士一次,而且是隻講幾句話,賞一杯酒就算完事。在位16年的正德帝朱厚照、在位7年的天啟帝朱由校則根本不見大臣。從明成化到天啟的162年中,君臣見麵的次數屈指可數,大權旁落到宦官手中,中央政府如同虛設,終於導致政廢國亡。

在清朝的各個皇帝中,康熙帝玄燁是堅持禦門聽政最好的一個。他借鑒明史,把禦門聽政看做是強化君主專製、實施有效統治的有力措施,並身體力行,毫不懈怠。甚至在康熙帝外出時,他也在所在地隨時設立聽政處,勤於政事。

禦門聽政的時間為每日清晨,故又稱為“早朝”。玄燁十分勤奮,每日堅持早起。各部院大臣更是得半夜起身,清晨3點左右就要趕著去上朝,以至於很多老年大臣不堪“早起風寒之累”,隻好“具疏乞休”。在位的60年裏,玄燁一直為自己“夜半而起”,“徹曙聽政”而感到十分自豪,而且他也確實做出了輝煌的政績。至康熙末年,我國疆域東至太平洋,南達南沙群島,西跨蔥嶺,北達西伯利亞,是曆代封建王朝所從來沒有過的,甚至比現代中國的麵積還要大得多。

禦門聽政在鹹豐年間曾一度中斷,後來到同治、光緒年間,更是由於垂簾聽政等原因而無法恢複。禦門聽政時所用的各種儀物都存放在兩隻木箱內,放在乾清門左右,隻是到了清末便從來也沒有開啟過。後來在民國時木箱丟失,從此去向不明,隻留下曆史的回憶。

玉階寒冷宮女坐,幾個春來不淚痕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有“後宮佳麗三千人”的句子,形容當時宮中美女之多,其實也是對古代後宮的實際寫照。在紫禁城居住的曆代皇帝中,後妃最多的是嘉靖皇帝朱厚。他自稱不好女色,但載入史冊並封號的後妃就有60多個,未有封號的還不知有多少;清朝康熙有貴人以上名號的後妃就有36人,常在、答應等還不在其內;乾隆皇帝也有40多位後妃。隻是到了晚清,紫禁城東西六宮才開始顯得冷冷清清,因為光緒帝隻有後妃3名。

紫禁城東、西六宮各由宮牆、宮門、前後殿、配殿和院落組成,規整劃一,自成體係。妃嬪們在這裏生活,主要任務就是服侍皇帝,努力生兒育女,所以東西六宮街門名稱都是子孫昌盛的祝詞,如廣生、千嬰、百子、麟趾等等,但卻連一句夫妻恩愛的祝詞也沒有。

在這些森嚴的深宮大院裏,年輕美貌的嬪妃們隻能年年坐看花開花落,任憑歲月流逝,哀歎鏡中的白發日益增多,而很少有歡樂生趣可言。多少苦難和罪惡,皇宮大院之外的老百姓又有誰能理解呢?

清朝的宮規異常嚴格。在《宮中例則》中就規定:“內廷主位父母年老,奉旨許入宮會親者,或一年,或數月,許本生父母入宮。家下婦女,不許隨入。其餘外戚,一概不許入宮。”《紅樓夢》中就曾描寫賈元春從“不得見人的去處”回府省親,和家人暢談心裏話的感人情景,深刻反映出嬪妃們幽居深宮的悲慘心境和真實情感。

在後妃當中,除了個別人長期受寵或玩弄權術成功,甚至左右皇帝,作威作福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況且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得罪了君王或受寵的後妃、太監甚至奶母,處境則更為不堪。在東西六宮中,有生前幽禁幾十年,死後才被封為皇太後或太妃的;有不僅生前受冷遇,死後還要被貶斥的;更有在權利鬥爭中被毒死的,甚至還有很多因受寵而殉葬的。幾百年中,紫禁城的婦女們“幾個春來不淚痕”?然而,“便是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後妃們的處境尚且如此,地位低下的宮女就更是道盡途窮,如同鳥入樊籠一樣。明朝時每代皇帝都要選一至數批女子為宮內奴婢。嘉靖年間選入宮女最多,每次都是上百人。朱厚!晚年更是殘暴摧殘少女身體,煉製“長生不老藥”。清朝還從內務府包衣三旗中,每年挑選一批女子入宮為使女,在宮中做永無止息的繁重的勞動。

明朝皇帝經常以“大婚”名義,到民間挑選淑女進宮為妃。當時,隻要聽說傳詔選妃,社會上就會瘋狂卷起一股嫁娶高潮。老百姓們惶恐不安,草率成婚,惟恐女兒被選入宮中。地方官吏想盡各種辦法,也不能禁止,可見皇宮選妃泛濫成災的程度。

清代還有獨特的“選秀女”的製度。凡八旗滿籍女子年滿13至17歲的,必須按年齡向戶部具呈備案,並且每三年進京師紫禁城供帝後挑選,未經挑選的不許私自聘嫁。另外,“八旗挑選秀女,或備朝廷主位,或為皇子、皇孫合婚,或為親郡王之子指婚。”皇帝是最高的封建家長,自然要幹涉、包辦皇家貴族每位男子的婚姻,這也是“選秀女”的另一個目的。

宮女們一旦被選中,便要遠離父母,失去自由。她們的衣食菲薄,住所也很簡陋。宮女們忙碌一年,最多也隻不過得到白銀6兩,雲緞、春綢、紡紗等各1匹,棉花2斤。地位低下的宮女甚至連銀子也沒有,隻有幾匹布和2斤棉花。而皇太後一年按例可以分得金20兩,銀2000兩,每年耗費的銀子在30萬兩以上。差別之大,真是令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