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後殿東、西各有一個耳房及廂房。東耳房叫作“體順堂”,西耳房叫作“燕禧堂”。體順堂是皇後來養心殿陪皇帝住時臨時坐臥用的,燕禧堂則是妃子們來養心殿陪宿時臨時用的。東西廂房則位次更低,是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到養心殿侍寢時居住的,裏邊掛有“定生貴子”等匾額。
整個養心殿的陳設據統計共有724件之多。這些陳設除了一些必要的家具外,大都是珍貴而高雅的奇珍異寶和藝術品。就連門洞牆壁的貼畫,也是出自著名書畫家郎世寧的手筆。
皇子皇孫:上書房裏可上學
遠在上古時候,帝王們就對王位繼承人施行嚴格的教育製度,設立了師、傅、保等官員,教習王子們詩樂禮儀,陶冶他們的心性,“以利萬民”。到了明清,宮廷學校製度發展得更是完備。
清代皇子、皇孫們上學的地方,叫作“上書房”,在乾清宮南廡乾清門東五間。上書房設在乾清宮院內,是因為這裏離皇帝的住處近,便於皇帝隨時稽查。清朝皇帝對子孫教育都非常重視,在上書房裏掛滿了他們書寫的匾額和對聯。雍正皇帝曾禦筆寫有“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的對聯,乾隆皇帝寫有“養正毓德”的匾額和“閑庭不改風和月,欹案依然《易》與《書》”的對聯,都是勉勵的話。
總體負責上書房教務的,叫作上書房的總師傅和總諳達,一般各有一到三人負責,由皇帝在內閣大學士等官員中挑選。擔任具體教學的,叫作“師傅”和“諳達”,一般人數並不固定。“諳達”是滿語音讀,意思是“教師”,地位稍低於師傅。師傅講授“五經”等漢語文化課,一般從翰林院學士中挑選;諳達教授滿、蒙文等民族文化課和弓箭、騎馬、刀劍等軍事課,分別從八旗官員和各旗營參佐領中選任。
清代宮中規定:凡皇子年齡滿6歲的,都要入上書房上學。明代規定皇子們讀書的年齡要大一些,對宮中教育也不太重視。明萬曆皇帝朱翊鈞更是奇特,太子朱常洛到了12歲還不讓上學。大臣們一提到這事,萬曆皇帝就要難過地流淚,惟恐兒子讀了書,會把他的皇位替下來。而清代規定的入學年齡為6歲,實際上隻相當於現在的5周歲或4周歲。從6歲進學校,一直到封爵另立王府,或者有別的任命,才可以離開上書房。
到上書房讀書的皇子們,每年在校的時間是很長的,也不可以隨便請假,缺席。一年中隻有春節(初一一天)、萬壽(皇帝生日)、端午、中秋和學生本人生日等,才可以不到上書房去。另外據記載,從夏至到立秋期間和春節期間,可以隻上半日課。
上書房的作息時間,規定得也很嚴格。一般是在寅刻(早晨4點)到卯刻(早晨6點)進書房,未正二刻(下午2點30分)下書房。清代文人趙翼在內廷當值時,曾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景:“黑暗中殘睡不醒,時複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屋也。”而這個時候,“部院百官尚未有至者”。
每日二餐,學生們都在上書房的下房中吃,時間大約在早上7點和中午12點。上書房的課間休息每日一兩次,每次不超過15分鍾,都要經師傅同意。
師傅們進書房一般在卯時至辰時(上午8點),因為他們要參加經常舉行的早朝,還要參加處理公務。師傅們下學的時間也早於學生們,一般在中午12點,最遲不超過下午2點。
師傅、學生們進書房,都要走內左門,進日精門。內左門門衛處有門單,負責出入登記,以備查驗出勤情況。乾隆皇帝就曾多次抽查門單。有一次乾隆發現有七天時間,皇子、皇孫及其師傅們竟然都不上學,大發雷霆,責令將總師傅、師傅十多人交吏部嚴加議處,還將其中二人革職並各打四十大板。還有一次有一個皇子從上書房偷偷跑出來玩,也被嚴加責處。
皇子們在上書房,衣冠服飾要求整齊規範,不準隨意裝扮異服,也不得吸煙和吃零食,天熱的時候可以摘帽、脫鞋。大臣們從乾清宮散去後,學生們還可以換上紗衫,但不準解開衣帶。
上書房的學生們雖然都是些“龍子龍孫”,但遵循我國古代“尊師重道”的傳統,他們在學校裏還是很守規矩的。乾隆皇帝有三位師傅,他對他們都十分敬重。直到乾隆年事已高的時候,還時常追憶起當年師傅的教誨,並寫下了《禦製三先生詩》以示對他們的懷念。道光皇帝的六子奕訁斤,年幼時很淘氣,但卻很聽上書房師傅賈楨的管教。有一次賈楨到南方出差了,奕訁斤便無拘無束地玩起來。道光皇帝於是給賈楨寄信說,自你走後,六阿哥就不好好念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