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5)(2 / 3)

(摘自《國都風雲》)

天安門廣場華表的傳說

在外金水橋的南麵,是一條東西大道,古稱“天街禦衢”。有一對威武勇猛的石獅子,左邊是雄獅,其形態是正在用石爪戲弄繡球;右邊是雌獅,其形態是正在用左爪撫慰小獅子。

作為百獸之王的獅子,在戲弄繡球,在哺育小獅子,樣子顯得嫵媚可愛。

在橋南的東西各有一柱渾圓挺秀的精美華表。

華表的頂部柱頭橫貫一石雕雲板,遍布如意祥雲。柱頂安一圓盤,飾以蓮瓣、寶珠。圓盤上為一石獸,作昂首望天狀。華表外圍一圈白石欄杆,四角望柱頭雕坐獅,望柱、欄板飾以雲龍這種昂首的蹲獸,名叫“望天吼”。

北京城的民間廣泛流傳著這種動物的傳說。它高踞在華表上,時刻注視著皇帝外出的行動,它勸誡帝王,不要在外荒淫遊樂。

每當皇帝外出久久不歸,它就托夢給皇帝,說:“國君呀!你趕快回來料理國事吧。”

因此,人們又把這種動物稱為“望君歸”,叫華柱為“望柱”。

這反映了專製統治下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高10米,柱上刻滿了雲朵和龍盤。

古代橋南的石獅與華表的位置,位於現在的前方大約6米之處。1950年因擴展天安門廣場的需要,就把它們移到了現在的位置。

這對華表的形製相同。其下為八角形石製須彌座。龜腳雕飾雲朵,束腰及上、下枋飾以雲龍,上、下梟刻仰覆蓮瓣。須彌座上立蟠龍石柱。柱身八方,浮雕雲龍。一條巨龍盤桓而上,翻騰於雲海之中,舞爪張牙,氣韻生動。

華表又稱桓表,源於古時的誹謗之木。用橫木交於柱頭,立於橋頭及大路交衢,以納諫言,因稱誹謗之木。其形似桔槔,狀若花朵,故稱華表。

誹謗之木,傳說堯帝所創,秦始皇廢之,漢文帝時又興。

唐、宋以後,沿用不衰。從石刻及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橋頭立華表的情況。

華表多為木製,柱頭有木板十字相交,作為一種標誌或裝飾,或許其納諫的作用已經消失。

也有人認為華表來源來古代民族的圖騰竿子,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明、清時期,民間塚墓前仍看到立有木或石製幡竿的情況,或許可以說明華表的功用。帝王陵寢亦有使用華表的實例。

明、清時期的華表,多為石製,雕刻精細、精美絕倫。若論其藝術價值,首推天安門的兩對華表,由於位當皇城正門,地勢寬敞開寬,因而其體量和裝飾水平為他處無法相比。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神秘兮兮造龍床,龍床演盡神秘事

清代的皇帝,從雍正開始將寢宮從乾清宮移到養心殿。所以現在遺留下來的皇帝寢宮主要是指養心殿。那麼,皇帝睡覺的地方,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養心殿是一個“工”字形的建築,前朝後寢,中間有穿廊相連,便於皇帝往來。在養心殿的後殿有五間寢宮。正間的正麵是坐炕,東麵次間設有寶座、紫檀木長條案幾,西麵次間設有紫檀木大龍櫃、坐炕等。在東西兩個稍間靠北牆的地方,就是專供皇帝用的“龍床”。

一個寢宮裏為什麼要有兩張龍床呢?有人附會說是為了逃避暗害。有兩張床,別人便不知道皇帝究竟在哪張床上。其實這種情況在古代建築中是非常多見的現象,並不限於皇帝的寢宮。到如今北方的很多民間建設,還是“一明兩暗”的三間布局或“一明兩昏兩暗”的五間布局。這兩個比較暗、靜的內室,主人可以隨意使用,非常方便。

在兩個臥室當中,又尤以東頭的布置更為精致,因為那是皇帝和皇後同居時經常使用的。龍床的通體鑲嵌著玻璃水銀鏡子,床上鋪著大紅氈和明黃毯,這些都是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特殊用品。皇帝用的褥子、床單、幔帳、繡花被等,都是由江寧(南寧)、蘇州、杭州“江南三織造”特供的絲織品。在床帳之上還掛著精美的香囊、荷包,內裝香草和香米。一入寢宮,便如同進入了芝蘭之室,那滿室清香,頓時會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在龍床兩頭,各有一個隔扇門,門內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其中東頭的是為皇帝更衣、沐浴準備的;西頭的是一個化妝室,在宮中稱為“淨房”。淨房內淨盆都是用純銀製作,上麵有軟墊,用完後由太監及時倒掉、洗淨。西稍間臥室比東稍間略為簡樸,但也是極盡人間之鋪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