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4)(3 / 3)

這一傳說也與乾隆帝一生酷愛傳奇有關。乾隆很喜歡為自己的生平、居所造一些傳奇色彩。人們附會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傳說,也無非是為投其所好罷了。

(摘自《帝王之居陽宅之謎》)

紫禁城內話琉璃

登上北京景山公園的萬春亭,俯瞰紫禁城,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宏偉、壯觀的宮殿。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宮殿屋頂上,琉璃瓦在太陽的照射下,光芒耀眼。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這座琉璃世界,不僅給這座皇宮以磅礴的氣勢,同時也為它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琉璃,中國古代稱為流離,以言其流光陸離。它是二氧化矽(SiO2)與其他金屬氧化物混合燒製而成的釉質物,隨配入金屬物質的比例不同,而呈色各異。建築中常見的琉璃釉色有:黃、綠、藍、紫、白、翠藍、翠綠等等。經燒製而成的釉質物,不僅色澤光瑩美麗,且堅固耐久,富於裝飾性。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琉璃製品出現,但數量很少,隻是作為貴重裝飾品,如琉璃珠或琉璃璧(又稱夜光璧)。到了漢代已經可以燒製出多種琉璃器物。至於琉璃用作屋頂瓦件,據考,最早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魏書?西域誌)載:“大月氏國於世祖時,其國人商販至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澈,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複珍之。”看來,這座光色映澈的行殿,就是中國首座琉璃瓦建築了。(上說大月氏商人鑄石為琉璃,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似說我國琉璃為西域傳入,這是有爭議的。近年考古發掘證實,我國在西周時期已有琉璃製品發現。)隋唐時期,華貴建築上應用琉璃逐漸增多。到了宋代,在建築專著《營造法式》中,對琉璃的燒製技術及釉料成分等,已有較係統的論述。這說明,在當時琉璃已作為建築材料廣泛應用。北宋皇佑元年(1049),建於河南開封佑國寺的通身為紫色琉璃的高塔(俗稱鐵塔,高50餘米),迄今巍然屹立,其工藝之精美,更令觀賞者駐足歎服。

明清時代,琉璃瓦屋頂已成為尊貴建築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國曆代宮殿建築的總結、結晶之作,在建築技術與藝術上,都達到極高水平。琉璃的運用,也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在紫禁城諸多宮殿的琉璃瓦屋頂上,在脊端、簷角都裝飾著美麗的、形狀各異的大小吻獸。個個顯出一副氣吞山河的姿勢,口銜正脊雄踞於殿脊兩端之螭吻,更給整座建築物增加了一種迷人的藝術魅力。多少年來,一直使中外遊人對其典故備感興趣。

這些吻獸的位置、大小、多寡、排列順序等,是由建築物的等級、規模來決定的。

屋脊兩端裝正吻一對,稱龍吻或螭吻,表麵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龍尾上卷,背部插著一把寶劍,威風凜凜,它源於鴟尾。據《唐會要》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上,以壓火祥。”由此可知,其原始用意在於克火患。後又有龍生九子之說,螭為龍子之一,喜眺望,故用於天子之居的宮殿,以其取代鴟尾,因龍生於水,又有鎮火之意。這隻是它的裝飾寓意,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不設無功能的純裝飾性構件。揭開其避火、降災的迷離幻幕,就可探出其實用功能。

原來,脊端正吻(螭吻)處,有一根立柱,又稱雷公(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司雷之神)柱。正脊、垂脊下麵的承重木構件,都交會在這根立柱上,此立柱頂端則成為整個屋頂木構件的最凸出處,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此處是雷擊幾率最大的部位。命名雷公柱,意在防雷。再則雷公柱又是受水浸蝕的薄弱點,為防雨水浸蝕,據推測最早是在其上苫草泥,製陶工藝發達後,此處覆蓋一件陶片,後逐漸在此部位覆置一“瓦件”,其狀略似一隻倒置的瓦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審美要求高了,最終出現了鴟尾,由鴟尾發展為鴟吻和宮殿建築上的龍吻(螭吻)。

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格最大的一對龍吻是紫禁城內太和殿的正吻,高一丈零五寸,重七千三百斤,由十三塊琉璃構件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