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4)(2 / 3)

鋪地“金磚”須考究,每塊成本銀二兩

現在到故宮參觀遊覽的人,都要買一雙“文保鞋”套在腳上,據說是為了保護宮殿裏的“金磚”。很多人於是便驚歎,真是“富貴莫過帝王家”!因為連沒有到過皇宮的人也都一定聽說過,宮中連地上鋪的都是“金磚”。事實真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嗎!

其實所謂的“金磚”隻是一種用特殊的泥土,經複雜的工藝加工而成的地麵用磚。它之所以被叫作“金磚”,是因為這種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起來有金石之聲。這種磚質地優良,價格昂貴,並且為宮廷建造所專用。稱其為“金磚”,就像人們把太和殿叫作“金殿”,把皇帝坐的椅子叫作“金鑾寶座”一樣,隻是表明其貴重和尊榮,未必一定是用純黃金鑄成的一般意義的“金磚”。

紫禁城中使用的金磚都是采用江蘇太湖故底多年沉積的細土,在蘇州精工製造,然後由運河轉運入京的。金磚的加工程序非常複雜,大致分為選土、練泥、澄漿、製坯、陰幹、入窯燒製等六道工藝。選土工序又分為捶、曬、舂、磨等,務必要使原料“粘而不硬、粉而不沙”才行;練泥時,以水和土,驅逐群牛入內踐踏,踏成稠泥;澄泥時,又要反複淘、晾、探、踏;造坯是比較關鍵的一步,要將泥料不多不少地填滿模具,上蓋平板,兩個壯漢立在板上,反複踩踏擠壓,使其中空氣逸出,泥料結合緊密;最後兩道工序就是陰幹和入窯燒製。關於在窯中燒製的時間,明代工部郎中張向之在《造磚圖項》中說是130天,而清代督造官江蘇巡撫則記載從取土到出窯需要兩年之久。即使是以130天的燒製期來看,也要先以糠草熏一個月,再用片柴燒一個月,用棵柴再燒一個月,最後用鬆枝柴煆燒40天,中間一點馬虎都不能有。

燒造金磚既然是皇帝專用的“欽工”,質量的要求必然十分苛刻。隻有顏色純青,聲音響亮,端正完滿的產品,才算合格。由於金磚體量重大,工序複雜,成品率很低,一般五六塊中才能挑得一塊合格產品,又因為挑剩下來的次品也不允許在民間使用,所以浪費極大。最後鋪在宮殿裏的金磚,每塊的成本都在白銀二兩以上,這相當於一戶貧寒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

第二節 高牆深池承天運,金鑾寶座多少事(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民間有一種傳說,說紫禁城的宮殿房屋總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這種傳說有一定的依據,但事實並非如此。古代以陽數為大,宮殿建築大多都用陽數。大到宮殿座數、開間,如三大殿每殿開間為7、9、11不等;小到殿脊走獸,構件件數都用3到11的陽數。在陽數中又以1為最小,而9為最大,5則居中。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傳說,正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思想,所以是有一定依據的。

但是紫禁城從開始建造到清朝滅亡,建築一直處於不斷的增減變化之中,每年都有修建和拆除,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房屋數字。從明代中期起,宮殿興造頻繁,紫禁城裏屢興土木。到明末,紫禁城裏重要的宮殿有786座,房屋遠遠超過1萬之數。

清代舍棄了南內,但房屋之數還是足夠1萬間。道光之後,由於國家財政緊張,宮殿維修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有一些次要建築便逐漸自然損毀或人為拆除。1923年溥儀在宮中居住的時候,福建宮花園發生火災,德日新殿、延春閣、靜怡軒、香雲亭等建築全被焚毀。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又拆除了一些附屬建築和西華門的外圍房屋。這樣保存到現在的建築經查總計有980座8707間。

令人感興趣的是傳說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中的半間到底在哪裏。其實,故宮裏的半間房地方有很多。如太和殿原則上講是麵闊九間,九是最大陽數,但為了突出表現其等級的至高無上,又在九間兩頭各加一個“夾室”,實際上就是半間。但傳說中的半間,是指文淵閣的樓梯間。

清乾隆年間,皇帝下令在全國征集圖書,並指派2000多名文臣,用10年時間編修了《四庫全書》,將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全書收入先秦至清初圖書共3500多種,編成3600函共36000冊。該書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類書。

為了收藏《四庫全書》,乾隆皇帝下詔在文華殿後建造了文淵閣。文淵閣為二層樓房,仿浙江寧波天一閣而建,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意,意在以水壓火。另外,工匠們還對地下層作了巧妙處理,將內部又隔成上、下兩層。增加使用麵積,在上層兩端的下層樓梯之上,設計了一個半間,人們就把它附會成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