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門分工也很明確。例如明清兩代都規定:朝陽門走糧車,東直門走木材車,安定門走糞車,打仗出兵走德勝門,水車走西直門,煤車走阜成門,宣武門走囚車,崇文門走泗車,而正陽門隻能走皇轎宮車。這就是為什麼在阜成門門洞裏刻有梅花(梅煤諧音)而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則成為聞名全國的行刑之地。
天安門: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站在天安門廣場,遠望雄偉凝重的天安門,很少有人會不產生一種身在“宇宙中心”的體驗,並且深深感受到皇權的威嚴與強大。這就是曆代帝王借助建築的藝術和象征意義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的結果。宮廷建築不僅僅是營造一個空間,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氣氛,在這種氣氛的作用下,人們會心甘情願或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去,五體投地地叩拜那高高在上的又是莫名其妙的自己的主人,這就是隱藏在建築背後的秘密。
明代建造紫禁城,總體的思想就是要拉開天子與一般老百姓的距離,以象征天子的崇高偉大和神聖不可侵犯。整個宮殿群的布局與傳說中的天宮相對應,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皇帝主要活動的地方太和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居高臨下,自是象征天子的地位高高在上;乾清宮和坤寧宮分別象征天地乾坤;後三宮東西兩側的日精門和月華門象征日、月;東西六宮象征十二星辰;其後殿閣羅列,象征群星拱衛;紫禁城內的金水河從西北流向東南,則象征“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的天河……
午門因在紫禁城的正麵向陽,位當子午,因而得名。午門是皇宮的正門,意為正午的太陽,光芒萬丈,渾臨大海,象征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
明宮的前三殿,永樂初建時襲用南京明宮舊稱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天”是施惠於民、造化萬物的,因此君主治國一定要強調是承奉天命。以“謹身”等來作為象征最高皇權的宮殿的名稱,從另外一方麵也表達了治國的指導思想。
紫禁城的北門稱玄武門,後因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改為神武門。玄武是八象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同青龍、白虎、朱雀一起合稱四方四神。紫禁城既有四方神靈庇佑,自然是可以城池永固,江山萬代了。
但是,無論曆代帝王如何在建築的象征意義上煞費苦心,“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千古真理卻是永遠有效的。當明朝亡國之君崇禎手殺公主嬪妃並吊死景山時,紫禁城的象征意義就儼然成為一種無聲的諷刺。
紫禁城的至尊地位從數字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排列在故宮中軸線上的皇帝直接使用的宮殿、宮門都是無一例外的麵闊九間、進深五間的排場,以充分渲染、加強皇帝的至尊地位。為什麼“九”“五”之數在故宮營建中多有使用呢?
“九”在中國古代具有特殊的尊榮,所謂“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是也。而“九五”則專用來稱帝位之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後到唐代,“九五之尊”就成了皇帝的專用代稱。
在故宮的建築中,許多都暗含著“九”“五”這兩個數字。如故宮的門釘,除東華門外,均為上、下各九排八十一釘。九龍壁正麵雕龍九條,正中的脊也是九龍在脊,廡殿頂為五條脊,琉璃鬥拱用的龍紋墊板共“九五”四十五塊,整個九龍壁麵,則由二百七十塊組成,依然是九的倍數。就連宮殿簷角上的琉璃小獸裝飾,其最高規格的宮殿也是用九個,以下按建築等級依次降為七個、五個、三個。
數字,這種由計量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概念,也被打上統治者的烙印。
真龍天子是否數過故宮多少龍
按照中國傳統的看法,皇帝是“真龍天子”,為了突出強化這種觀念,曆代統治者世代相沿,把龍固定為皇帝的專用圖案,龍成為皇帝的圖騰象征。在紫禁城中,無論是建築物上、家具什物上還是手工藝品上,處處都可以見到龍的蹤影。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是黃龍化身。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概念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嚐息大澤之被,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皇帝既為真龍天子,皇帝登基前就稱為“龍潛”,即位後叫做“龍飛”。與皇帝相關的還有龍顏、龍體、龍座、龍床、龍袍等。來至天安門前,踏上金水河的禦路橋,漢白玉欄柱上雕刻的是蟠龍望柱,金水橋南是一對蟠龍華表,天安門上的鴟吻是“九脊封十龍”,櫟梁枋柱上,也是金碧輝煌的金龍和璽彩畫。